金管會推出虛擬資產保管業務試辦計畫:四大銀行參與策略一次看!
隨著數位資產熱度高漲,臺灣市場對於虛擬資產的保管服務需求也隨之增加。此趨勢不僅反映了投資者對資產安全性的重視,也凸顯現有市場基礎設施已難以滿足需求。金管會於 2024 年底推出「虛擬資產保管業務」主題式業務試辦、2025 年初開始受理金融機構申請,目前共有四家銀行參與計畫。試辦計畫可謂對市場需求與國際監管趨勢的積極回應,旨在將虛擬資產的保管服務納入更為安全、合規的金融體系中,引導市場走向更為穩健。
試辦計畫的推動背景與政策目標
(一)臺灣虛擬資產市場發展背景
臺灣的虛擬資產市場近年來呈現顯著的成長與演進,從早期相對缺乏明確監管的灰色地帶,逐步邁向一個更加規範化的階段。隨著全球對數位資產的關注度日益提升,臺灣市場對於安全、合規的虛擬資產保管服務需求也隨之增長。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投資者對資產安全性的重視,也凸顯了現有市場基礎設施在滿足這些需求方面的不足。
目前,臺灣的虛擬資產市場主要由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VASP)經營。然而,投資者若要確保其數位資產的安全,往往需要依賴海外的冷錢包或交易所。這種現狀引發了對私鑰管理複雜性及交易所固有風險的擔憂,例如駭客攻擊或平臺破產等問題。市場參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和高淨值客戶,對於由受信任的金融機構提供高強度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也驅動了傳統金融機構進入虛擬資產保管領域的必要性。
同時,全球已有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投入虛擬資產保管業務的案例,舉凡美國銀行獲准成為數位資產託管銀行的案例等,顯示此領域的重要性日增。不過,在國際上接連發生加密交易平臺倒閉事件(如FTX、幣安事件),凸顯資產保管機制的重要性後,促使監管機關與市場更加重視如何由持牌機構提供安全的虛擬資產保管服務。據此,金管會此次推動虛擬資產保管業務試辦計畫,正是對這種市場需求與國際監管趨勢的積極回應,旨在將虛擬資產的保管服務納入更為安全、合規的金融體系之中。
(二)試辦計畫的啟動時間與政策目標
金管會於 2024 年 11 月推出「虛擬資產保管業務」主題式業務試辦,自 2025 年 1 月開始受理金融機構申請參與計畫。金管會推動此次計畫的目的,在於促進金融機構發展「安全且可靠」的虛擬資產保管服務、並提升臺灣於金融創新領域的動能,並順應全球虛擬資產市場的發展趨勢。
此次主題式業務試辦採取限時、限量的管理方式。每家銀行試辦期間為6個月,並設有業務量上限,單一銀行承作保管的虛擬資產市值上限為 2,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5.9億元)。金管會要求業者於試辦期滿提交成果報告,內容須涵蓋內部控制制度、交易安全機制、洗錢防制執行情形、客戶保護及申訴機制等面向,透過有限範圍的試點,金管會希望讓金融機構在正式受理此類業務以前,能夠積累相關經驗、收集市場反饋,作為日後制定正式制度跟法規的依據。
這項試辦計畫標示著虛擬資產在臺灣正式被納入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範疇,對於提升虛擬資產市場的信任度和安全性至關重要。經由讓受高度監管的金融機構參與虛擬資產保管,金管會旨在引導市場走向更穩健的方向。這種前瞻性的作法,有助確保臺灣在跟上全球數位金融的浪潮,甚至有機會成為亞太地區虛擬資產服務的重要樞紐,吸引更多參與者與資金進入市場。
補充:馬克之前也有寫過關於臺灣虛擬資產保管業務的文章,歡迎參考喔!
https://www.markreadfintech.com/p/7db
臺灣虛擬資產保管業務試辦銀行概覽
(一)國泰世華銀行
國泰世華在虛擬資產保管業務的策略上,明確鎖定「高資產個人客戶」,並將其定位為這些客戶的安全堡壘,其核心優勢在於長期服務高資產客戶所建立的深厚經驗與信任關係。
國泰世華銀行以「私鑰管理」作為保管架構的核心,採用專門存放加密貨幣私鑰的「機構等級冷錢包」,能有效降低網路攻擊的風險。再者,為了進一步強化安全性,國泰世華建立了「多層授權簽核流程」,類似於實體金庫的多層門禁系統,確保每一筆資產轉移都經過嚴格的審核與控制。這種設計旨在完善各項風險控管機制,為高資產客戶提供高強度的安全保障,徹底解決他們對交易所風險或個人私鑰管理複雜性的擔憂。
此外,為滿足嚴謹的洗錢防制(AML)與反資恐(CFT)要求,國泰世華銀行將傳統「認識你的客戶」(KYC)標準延伸至「認識你的地址」(KYA)和「認識你的交易」(KYT)。此項延伸意味著銀行不僅會識別並驗證客戶身分,還會對虛擬貨幣交易地址進行識別和驗證,並透過先進的「鏈上金流分析工具」,掌握每一筆交易的來源與去向。這些結合嚴格簽核流程、冷錢包和 AI 驅動的詐欺檢測等做法的措施,共同構築了一道完整的防線,確保合規性並防範非法資金的混入。
綜合以上,這樣「銀行等級」的嚴謹保管服務,解決了高資產客戶對虛擬資產安全性與合法性的核心疑慮,使其服務與現有 VASP 產品區隔開來,並可能為整個行業樹立新的基準。這項舉措對於在高資產客戶群體中建立信任至關重要,因為他們最重視安全性和監管合規性。
(二)凱基銀行
凱基銀行自 2018 年便推出業界首創、為虛擬資產交易所量身打造的「新台幣收付款與價金信託」服務,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此次試辦虛擬資產保管業務,是凱基銀行將其服務從傳統法幣領域延伸至虛擬資產保管的重要一步,旨在逐步提供完整的虛擬資產生態系業務與服務。凱基銀行是首波獲准試辦的銀行之一,他們的策略重心在於與國內虛擬資產交易所(VASP)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其表示將優先跟已提供法幣收付款及信託業務的虛擬資產交易所合作。這項合作模式旨在為 VASP 提供虛擬資產的第三方保管服務,特別是優先與該行已協助法幣收付款及信託業務的虛擬資產交易所合作。
凱基銀行的策略定位不僅是保管機構,更是虛擬資產生態系統的關鍵基礎設施提供者。透過提供法幣出入金和現在的加密貨幣保管服務,凱基銀行使 VASP 可以專注於核心的交易和平臺功能,而將複雜且受高度監管的保管職責交由受信任的金融機構處理。這種專業化分工有望提高效率,降低 VASP 的營運風險,並促進臺灣虛擬資產市場的健全發展。
在技術實踐方面,凱基銀行以「硬體安全模組(HSM)」為其保管服務的核心。HSM 是一種專用的物理設備,用於保護加密金鑰和執行加密操作,可以提供高強度的安全保障;此外,凱基銀行設置了嚴謹的交易流程驗證機制,以降低操作風險,確保虛擬資產轉移的安全性。該行亦參考國際相關規範及審核機制,規劃多層式的簽核架構及完整的安全管理流程,旨在打造符合業界高安全標準的虛擬資產保管系統,達成銀行、交易所、投資人「三贏」的局面 。
(三)中國信託銀行
中國信託銀行在虛擬資產保管業務的策略上,明確將鎖定「高資產法人戶」客群。中信銀表示已與合作夥伴簽署保密協定(NDA),因而無法透露更多具體細節。然而,這項戰略選擇本身就具有重要意義。
聚焦高資產法人客戶,表明中信銀旨在滿足大型企業、機構投資者或基金等法人實體對虛擬資產保管的需求。這些客戶通常具有更為複雜的治理結構、嚴格的審計要求和全面的風險管理框架。透過提供虛擬資產保管服務,中信銀能夠為這些企業客戶提供符合其內部規範和外部監管要求的資產託管解決方案,以滿足機構對加密資產安全存放的需求。由於聚焦法人客戶,可能強調合規與風險管理,如客製化的資產監管報告、多簽錢包或分層權限控管等機制。
中國信託過去在信託與資產管理方面經驗豐富,預期會將傳統金融的內控標準運用到虛擬資產保管上;而根據業界消息,中信銀與其他銀行一樣會跟國內虛擬幣交易所合作提供服務,只是尚未披露合作對象 。
(四)聯邦銀行
聯邦銀行在此次試辦中,選擇與國內最大的虛擬資產服務商「現代財富科技」合作。現代財富科技旗下擁有 MAX 和 MaiCoin 等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且聯邦集團本身也是現代財富科技的股東之一,等於充當該交易所用戶資產的受託保管機構。
聯邦銀行表示,試辦初期將以交易最主流的幣種如「比特幣(BTC)」與「以太幣(ETH)」為主要保管標的。其未來目標是協助降低虛擬資產服務商的冷錢包私鑰被破解及盜用的可能性,從而達到共同管理虛擬資產的目的,體現了銀行與 VASP 之間互補共生的關係。VASP在用戶獲取、交易介面和市場流動性方面具有優勢,而銀行則提供信任、監管合規和強大的安全基礎設施。
而這種「共同管理」的目標,可能意味著採用多方安全計算(MPC)或多重簽名方案等技術,進一步增強私鑰的安全性並分散風險。如此的合作模式有望成為未來銀行與 VASP 合作的典範,促進虛擬資產生態系統的更深層次整合和安全性提升;聯邦銀行亦強調,未來將以此為起點,逐步針對虛擬資產交易主流幣種提供完善的保管服務。
試辦計畫的法規框架與監理要求
金管會目前正積極推動《虛擬資產服務法》的立法工作,草案於 2025 年 3 月預告制定、並於 6 月邁入立法階段。此服務法全面性的法律框架將虛擬資產從投機性利基市場轉變為臺灣金融領域中合法且值得信賴的組成部分,也被視為臺灣未來金融的基礎建設。
《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的核心要點包括:
1. 許可制度:草案將確立虛擬資產服務商的許可標準,涵蓋其種類、許可要求、專營與兼營規範、組織形式、資本額與營業保證金,以及負責人及業務人員的資格條件。
2. 共通管理規範:草案詳細規定了虛擬資產服務商應遵守的共通管理規範,包括財務審慎要求、內部控制與稽核制度、作業委託他人處理、客戶保護、虛擬資產出借、以及財務申報等等。其中,客戶資產保管更是設有專章,強調保管商應將客戶資產與自有財產分別獨立,不得約定所有權移轉或混合保管,並應訂定明確的保管政策及程序。
3. 個別服務商特定規範:草案針對不同類型的虛擬資產服務商(如交換商、交易平台商、保管商、承銷商)訂定特定規範,例如交易平臺商的虛擬資產上下架審查機制。
《虛擬資產服務法》中穩定幣監理與同業公會的角色:
1. 穩定幣監理:草案將穩定幣納入監管架構,明確定義其為「表彰與單一或多個法定貨幣的價值連結,以維持其價值穩定的虛擬資產」。央行建議,作為支付用途的穩定幣應比照現行電子支付接受相同監管,遵循「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範」原則。
2. 同業公會:虛擬資產服務商將有義務加入中華民國虛擬通貨商業同業公會,並遵守其自律規範。主管機關對同業公會具有管理與監督權。
相關影響與業界看法
(一)試辦計畫的潛在影響
1. 對虛擬資產市場生態的影響
四家銀行參與虛擬資產保管業務試點,被視為傳統金融體系正式擁抱加密產業的重要里程碑,有望提升國內市場對虛擬資產服務的信心。過去幾年,多個臺灣本土加密平臺曾發生資安事件或財務疑慮,不少投資人因此將資產轉移至國外大型交易所。銀行加入保管行列後,預計可吸引部分流失的資金回流本地,強化本土虛擬資產生態的競爭力。另方面,銀行與加密業者合作也能促進產業升級,即銀行引入高標準的安全管制,倒逼交易所提升風控水準;而交易所的創新技術與市場經驗,亦可反哺銀行實踐數位轉型。
2. 對金融體系的影響
試辦計畫提供金融業新興業務契機和風險管理挑戰。銀行一方面得以開闢加密資產保管這個新業務領域,拓展收入來源並掌握數位金融趨勢;另方面,加密資產的高波動性與科技風險也對銀行現有的風險控管體系提出考驗。透過試辦計畫,監管單位與銀行可在可控風險範圍內摸索最佳作法,在不危及整體金融穩定的前提下試水溫(金管會將每家銀行保管規模上限設為 5.9 億元就是為了防範系統性風險)。長遠來看,若試辦成功推行常態化,臺灣金融體系將更全面地納入數位資產,但這同時意味著加密貨幣市場的風險有機會被傳統金融穩健的架構所消化吸收,降低過去加密市場「影子體系」對投資人造成的衝擊。整體來說,這是金融體系由保守走向創新的轉折點,亦是一次讓金融機構提升科技能力、培育新型人才的契機。
3. 對投資人保護的影響
隨著銀行提供虛擬資產保管服務,投資人將有更多元且安全性更高的資產保管選擇。相比將資產存放於交易所或個人錢包,交由受監管的銀行保管可享有更完善的權益保障。此外,銀行的加入有望提高投資人對整體虛擬資產市場的信任,當投資人相信其數位資產受到良好保管,才敢投入更多資金,市場的參與度與流動性也將提升;而從監管角度看,讓銀行進入場域亦使得投資人權益更有保障,若發生糾紛時,金管會和銀行局可直接介入調查處理。
整體看來,臺灣開放銀行試辦虛擬資產保管業務,象徵加密資產正逐步融入主流金融體系。若進展順利,有望建立起一套安全、透明且與國際接軌的虛擬資產保管機制,強化市場信任基礎與永續發展性。此舉不僅提升國內投資人保障,也能讓臺灣在亞太數位資產市場中取得一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反之,試辦過程中若發生重大疏失(如資安事故),短期內可能打擊投資人信心。但從長遠看,這種在監管沙盒內暴露問題並修正,比未經測試就全面開放要來得穩健。因此,整體評估本試辦計畫對市場生態、金融體系和投資人保護的正面效益居多,潛在風險則可透過金管會和業者的密切監控與調整來緩釋。
(二)業界的看法
對於虛擬資產保管業務試辦計畫與虛擬資產的監管,業界許多人員也提出了想法。富昇數位董事長、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未來產業發展要建立「業者自律」、「外部監督」和「聯防合作」三個層面,必須通力合作方能打造值得信任的虛擬資產市場,讓創新科技服務全民。
臺灣金融科技協會理事長林玉玲認為,監管即是商機,臺灣正在依循國際經驗設計實用的監理機制。她呼籲業界跟政府共同努力,制定具前瞻性的法規,也思考如何在五年內讓臺灣成為亞洲最大金融科技市場裡的關鍵技術供應者。
台灣區塊鏈愛好者協會理事長高崎鈞描述,過去加密資產仍處「野蠻生長」階段,缺乏規範的市場肆意擴張。法制化的推進代表產業將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在監管之下穩健成長,區塊鏈和虛擬資產產業將釋放強大潛力。
而身為國內法幣信託主力銀行(市占率高達九成)的遠東商銀,AI 數位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戴松志表示遠銀正在研擬投入試辦計畫的可行性,目前有法規許可、商業價值與風險控管的三大考量點。其認為虛擬貨幣的未來發展難以預判,因此必須謹慎看待,而目前遠銀也同步考量 RWA 實體資產代幣化及穩定幣等業務,內部將持續進行討論。
國際虛擬資產保管業務監管做法之比較
(一)美國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2019 年時曾發布指引,要求投顧機構在保管客戶虛擬資產時須符合《投資顧問法》中合格託管人(Qualified Custodian)的限制。SEC 曾在 2022 年發布會計指導公告 SAB 21,對金融機構參與虛擬資產保管業務產生了重大影響,也引發不少爭議和批評,該法在今(2025)年初遭到廢除;美國貨幣監理局(OCC)2020 年允許具備健全風控措施的銀行提供加密貨幣保管服務,將此視為傳統保管服務的現代化展現。OCC 於 2021 年核准了加密資產平臺 Anchorage Digital 的聯邦託管證照,使其成為唯一受聯邦監管的加密貨幣銀行;而在聯邦層面以外,部分州也經由 BitLicense 等機制對虛擬資產託管人進行許可管理。
(二)歐盟
歐盟在 2023 年通過了《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arkets in Crypto-Assets,MiCA),被譽為全球首個全面性的加密資產監管框架。MiCA 對虛擬資產保管人(CASP)提出明確規範,要求業者落實資安控管與資產申報義務,也鼓勵成員國建立保險或準備金制度,以強化投資人保護;此外,歐盟將導入一致的審計準則跟通報義務,以確保跨境運作的安全與透明。
補充:馬克有寫過 MiCA 的介紹文章,歡迎參考!
https://www.markreadfintech.com/p/mica
(三)日本
日本是亞洲最早針對加密資產監管立法的國家之一,早在 2017 年就修改《資金決濟法》(資金決済法),要求虛擬資產交換業者必須在金融廳(FSA)註冊並接受監管。2020 年再度修法,將加密資產保管業務納入「加密資產交易業務」範疇,並要求相關企業必須註冊。
日本對於資產保管的態度極為嚴格,FSA 要求業者將客戶虛擬貨幣資產與公司自有資產分別管理。日本的交易所原則上需將 95% 以上的客戶資產存放於冷錢包,僅少部分保留在熱錢包供提現之用。此外,政府也對交易所下達履行保證資產、採用多重簽章(multi-sig)以及定期接受第三方審計等要求,以系統性地確保資產安全和透明;近來,日本政府鼓勵傳統銀行參與虛擬資產託管業務,並研究引入數位資產保險,以提供投資人更完善的保障。
(四)新加坡
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規定,從事虛擬資產保管服務的業者需取得《支付服務法》(Payment Services Act)中的數位支付代幣服務提供者牌照、並納入監管。持牌業者應遵循反洗錢、打擊資恐(AML/CFT)規範,也需對用戶資產進行定期申報與外部審計。在技術上,新加坡政府鼓勵業者採用新穎且安全的方案,舉凡近年已有受監管機構啟用多方計算(Multi-Party Computation,MPC)技術來管理私鑰。
整體來說,新加坡平衡了監管與創新的關係。牌照制度對市場形成一定門檻與秩序,但 MAS 在制定規範時也保有靈活度,採取沙盒機制允許新技術試點、並根據風險程度調整要求。准此,星國的虛擬資產保管產業才能發展如此迅速,並且吸引許多國際加密機構在國內設立亞洲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