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dge讓MetaMask兩週就能發幣,憑什麼賣了11億美元給Stripe?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家成立才兩年的公司,被Stripe用11億美元買下,是Stripe史上最大筆收購,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他們是做AI的吧?」 錯了。他們做的事情聽起來超級無聊:幫別人發行穩定幣。 但這正是Bridge最聰明的地方。
讓發行穩定幣變簡單
2025年8月,加密錢包巨頭MetaMask宣布推出自己的穩定幣mUSD。
業界最震驚的不是MetaMask終於要發幣了,而是——他們只花了幾週就搞定。
要知道,一般公司要發行穩定幣,沒有一年半載根本下不來。得搞定智能合約、處理幾十億美元的儲備金、應付各國監管、還要確保不被駭客偷走。光是組建團隊就要花上幾個月。
MetaMask是怎麼做到的?
答案是:他們沒有自己做。他們找了Bridge。
Bridge到底是何方神聖?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
還記得淘金熱時期,真正賺大錢的不是挖金礦的人,而是賣鏟子的人嗎?
Bridge就是穩定幣時代的「賣鏟人」。
當所有人都在發行自己的穩定幣、搶佔市場時,Bridge說:「你們慢慢搶,我來賣工具給你們。」
創辦人的洞察
2022年,兩個從Coinbase和Square出來的工程師Zach Abrams和Sean Yu,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每個想用穩定幣的公司都在重複造輪子。
就像20年前每個網站都要自己搞一套支付系統,直到PayPal和後來的Stripe出現,說:「用我們的API吧,7行代碼搞定。」
Bridge想做的,就是穩定幣版的Stripe。
他們究竟解決了什麼問題?
舉個實際的例子你就懂了。
Starlink在阿根廷的煩惱
Elon Musk的衛星網路公司Starlink在阿根廷做生意,收的是阿根廷披索。問題是什麼?阿根廷的通膨率高達200%,今天收的錢,下個月可能就貶值一半。
傳統解法:把錢匯回美國。但在阿根廷,這不只是3-5天時間和2-3%手續費的問題。你得應付外匯管制、處理一堆文件、承受匯率差價(官方vs黑市可能差20%),等待的每一天披索都在貶值。
Bridge的解法:3分鐘內把披索換成USDC穩定幣,立刻傳回美國總部,手續費不到1%。
重點不是省手續費,是躲開了整個阿根廷金融系統的坑。
這就是為什麼Bridge值11億美元。
產品到底有多簡單?
Bridge把所有複雜的事情包成了幾個簡單的API:
1. 「一鍵發幣」API
還記得MetaMask的故事嗎?他們調用Bridge的Issuance API,幾週內就有了自己的穩定幣。
這就像是Bridge開了一家「穩定幣代工廠」,你出品牌,他們負責所有髒活累活。富士康幫蘋果代工iPhone,Bridge幫MetaMask代工穩定幣。
更妙的是什麼?
那些穩定幣背後的美元儲備,Bridge會拿去買美國國債,一年大概3-4%的利息。這筆錢Bridge和客戶分著賺。
你發幣,還能分利息。這生意模式大家都想搶著做吧。
2. 「全球匯款」API
一個API,打通80個國家的支付。
美國公司要付錢給菲律賓的工程師?傳統銀行要3-5天,手續費50美元。用Bridge?幾分鐘搞定,手續費5美元。
你說,如果你是老闆,你選哪個?
3. 「穩定幣信用卡」
這個最酷。Bridge和Visa合作,讓你的穩定幣可以在全球1.5億個Visa商店消費。
想像一下:你在阿根廷,錢包裡放的是USDC(不會貶值),刷卡買咖啡時自動換成披索付給店家。
表面上看起來像普通信用卡,背後跑的是區塊鏈。
為什麼大咖都要跟他們合作?
MetaMask的算盤
MetaMask有幾百萬用戶,他們最擅長的是做錢包體驗。
發幣?那是另一個專業。
與其花一年時間、幾千萬美元自己搞,不如直接用Bridge的服務。省下來的時間和錢,可以專心改善用戶體驗。
這就是現代商業的精髓:專注你的核心競爭力,其他的外包。
Visa的焦慮
Visa看得很清楚:穩定幣交易量已經追上他們了。2024年,穩定幣處理了15.6兆美元的交易,Visa一年也才12兆。
與其被顛覆,不如擁抱變化。
和Bridge合作,Visa可以快速測試穩定幣支付,不用自己從零開始建基礎設施。如果成功了,功勞是Visa的;失敗了,損失也有限。
典型的大公司創新策略:讓別人先除雷。
Stripe為什麼願意花11億美元?
我認為Stripe買的不是Bridge,而是買了三樣東西:
1. 時間
從零開始做Bridge做的事,Stripe至少要3年。11億美元買3年時間,對Stripe來說划算。
2. 團隊和穩定幣專門知識
Stripe當然有支付牌照,但穩定幣是另一個遊戲。Bridge團隊在這個特定領域累積的經驗、與監管機構建立的關係、處理儲備金管理的know-how,這些不是錢能立刻買到的。
更重要的是,Bridge已經踩過的坑、建立的合作夥伴關係(如貝萊德、富達),這些需要時間累積。
3. 未來的門票
Patrick Collison(Stripe CEO)說過:「未來每個程式化移動資金的公司都需要穩定幣策略。」
如果他說的對,那Bridge就是Stripe進入這個未來的門票。
11億美元買一張通往未來的門票,貴嗎?
想想看,如果5年後所有的跨境支付都走穩定幣,而Stripe因為沒有Bridge錯失了這個市場,損失可能是110億。
競爭對手在幹嘛?
Circle:又當裁判又當選手
Circle發行USDC,同時也提供API服務。問題是,你敢用競爭對手的基礎設施嗎?
這就像可口可樂用百事可樂的物流系統,怎麼想都怪怪的。
傳統銀行:還在狀況外
JPMorgan搞了個JPM Coin,但只服務機構客戶。一般企業?抱歉,不是我們的目標客戶。
傳統銀行的問題是:他們習慣了賺容易的錢,對這種需要真正創新的事情,動作慢得像烏龜。
Bridge真正的護城河是什麼?
很多人以為是技術,其實不是。
Bridge真正的護城河是信任。
合規做得比銀行還嚴格
Bridge的穩定幣儲備金放在貝萊德和富達這種頂級機構。每季度都有審計報告,透明度比很多上市公司還高。
他們甚至搞了個「破產隔離帳戶」,即使Bridge倒閉了,客戶的錢也是安全的。
你說,這是不是比很多傳統銀行還可靠?
監管機構的好學生
當其他加密公司想著怎麼規避監管時,Bridge在幹嘛?
他們在跟新加坡金管局開會,討論怎麼制定行業標準。他們在申請各國的牌照,確保100%合規。
這就是為什麼Visa和Stripe敢跟他們合作。
未來會怎樣?
幾個大膽預測幾個趨勢:
1. AI代理經濟的支付層
想像一下:你的AI助理自動幫你訂Netflix、叫Uber、買機票。
這些微交易如果走傳統支付,手續費可能比交易本身還貴。但如果用Bridge的穩定幣API?幾乎零成本。
Bridge可能會成為AI經濟的支付基礎設施。
2. 新興市場的金融革命
在奈及利亞、阿根廷這些地方,人們寧願持有USDC也不要本國貨幣。
Bridge讓當地的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快速提供美元服務,不需要美國銀行帳戶。
這就像當年非洲直接跳過固定電話,進入手機時代一樣。他們可能會直接跳過傳統銀行,進入穩定幣時代。
3. 每個大公司都會發自己的穩定幣
就像現在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App一樣,未來每個大公司可能都會發自己的穩定幣。
星巴克幣、特斯拉幣、蘋果幣...
而Bridge,會是背後的基礎設施提供者。
這對你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是創業者
別重新發明輪子。如果你需要處理跨境支付或穩定幣,直接用Bridge(或類似的服務)。把省下來的時間專注在你的核心業務上。
如果你是投資人
注意「賣鏟子」的公司。在每一波技術浪潮中,基礎設施提供者往往是最穩定的贏家。
如果你只是一般用戶
未來幾年,你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用到Bridge的技術。當跨境匯款變得又快又便宜時,記得這背後有一家叫Bridge的公司。
最後的思考
Bridge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在技術革命中,你不一定要是最性感的那個,但你一定要是最有用的那個。
穩定幣很性感,DeFi很性感,NFT很性感。
但Bridge選擇做最無聊、最基礎的事,幫別人處理髒活累活。
結果呢?當潮水退去,性感的公司一個個倒下,Bridge卻賣了11億美元。
這讓我想起貝佐斯說過的話:「不要問未來十年什麼會改變,要問什麼不會改變。」
對金融來說,不會改變的是什麼?
人們永遠需要更快、更便宜、更可靠的支付方式。
Bridge賭對了。
你覺得Bridge的模式能複製嗎?下一個11億美元的「賣鏟人」會是誰?
如果你對金融科技有自己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馬克過去的詳細說明方式嗎?關於Bridge更加詳細的資訊可以參考:https://www.markreadfintech.com/p/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