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當戰略儲備可行嗎?
「戰略比特幣儲備」指的是政府將比特幣作為國家儲備的一部分進行購買與儲存,類似於傳統儲備資產如黃金或外匯的概念。近年來,隨著比特幣供應量上限為 2,100 萬枚,其被視為通縮資產以及對抗通貨膨脹和貨幣不穩定的潛力,該理念逐漸受到關注。然而,由於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高、投機性強以及經濟效用尚未明確,使得這一概念仍備受爭議。
提出把比特幣當戰略儲備的背景介紹
全球金融體系的變遷與美國的挑戰
美國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長期維持美元霸權的地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面臨來自各國的經濟挑戰。像是全球經濟格局的轉變導致美元的影響力逐步下降,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如中國、俄羅斯等國家開始尋求去美元化,減少對美國金融體系的依賴,再加上美國政府為應對經濟衰退與疫情影響,不斷擴張財政政策,導致國債規模迅速攀升,這使得市場對美元的長期穩定性產生疑慮。同時國際貿易關係的變化也影響美國的金融地位,例如美國與中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使國際市場開始削弱對美元的依賴。各國央行開始積極尋求多元化儲備策略,包括增持黃金、數位貨幣資產等。
美元貶值與購買力下降
美國聯準會(Fed)近年來實施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導致美元供應量激增,使美國通脹率屢創新高,消費者購買力下降,民眾的生活成本不斷攀升。特別是在房地產、食品與能源領域,價格上漲幅度顯著,影響了美國普通民眾的經濟狀況。美國的高額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不斷創新高,加劇了市場對美元穩定性的憂慮,這使得全球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的信心動搖,部分國家與機構開始減持美元儲備,轉而尋找其他價值存儲方式。
在全球金融體系的變遷與美元貶值與購買力下降的背景下,比特幣作為一種去中心化、不可通膨的數位資產,開始受到關注,成為了企業與個人投資者的避險選擇。比特幣的固定供應量(2,100萬枚)使其不受政府貨幣政策影響,提供了一種抗通脹的價值存儲方式。部分金融機構與企業,如特斯拉與 MicroStrategy 已開始將比特幣作為財務儲備,以對沖美元貶值風險。這一趨勢可能推動美國政府進一步考慮將比特幣納入其戰略儲備體系。
什麼是戰略儲備
戰略儲備介紹
戰略儲備指的是政府或機構為了應對突發事件、經濟危機或地緣政治風險,而預先儲存的重要資源或資產。這些儲備可以涵蓋多種形式,包括貨幣、貴金屬(如黃金)、能源(如石油)、糧食等。戰略儲備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國家在面對市場波動、金融危機或供應鏈中斷時,能夠維持經濟穩定與國家安全。
美國現有戰略儲備
比特幣作為戰略儲備優缺點
比特幣優點介紹
比特幣是全球第一種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於 2009 年由化名「中本聰」的人或團體發明。比特幣作為一種數位資產,其設計具有獨特的經濟與技術特性,使其在金融與科技領域中具有深遠影響。
去中心化
比特幣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去中心化,即不受單一機構(如政府或銀行)控制。傳統貨幣由中央銀行發行並監管,而比特幣的發行與交易記錄則透過全球各地的節點來維護,這些節點運行著比特幣的區塊鏈,並透過共識機制來確保網路的安全與穩定性。去中心化的好處有三,第一為降低單點失敗風險,不依賴單一伺服器,避免黑客攻擊或政府關閉系統的風險;第二為不可操控,政府或企業無法隨意增發或凍結比特幣資產;第三為全球可用性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有網路即可參與比特幣網路。
稀缺性
比特幣的總量上限為 2,100 萬枚,這一數量由比特幣協議的程式碼所規定,無法更改與傳統貨幣的無限增發形成對比。這種設計使比特幣類似於黃金,因此比特幣被當作「數位黃金」。由於固定供應,使比特幣被視為一種抗通膨資產,許多投資者選擇持有比特幣來對抗法幣購買力下降的風險。
不可篡改性
比特幣的交易記錄儲存在區塊鏈上,並且透過加密技術確保每筆交易都不可篡改。工作量證明機制確保只有合法的交易可以被記錄,惡意行為者無法輕易改變歷史交易記錄。一旦交易被確認並寫入區塊鏈,除非控制超過51%的算力,否則幾乎不可能進行修改,這提供了極高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安全性
比特幣的安全性由強大的加密技術與全球分佈的算力所支撐,例如:密碼學技術,比特幣交易使用橢圓曲線密碼學與 SHA-256 哈希函數確保交易安全;工作量證明機制,礦工透過高強度計算來驗證交易,確保網路不被惡意攻擊;分佈式網路,比特幣區塊鏈儲存在數十萬個節點上,即使部分節點宕機,網路仍可正常運作。
可分割性
比特幣最小單位稱為聰,1 BTC = 100,000,000 聰。這使比特幣能夠適用於大額和小額支付。即使比特幣價格高昂,仍可進行細小單位交易,使其具備靈活性。
全球流動性
比特幣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進行交易,並且無需依賴傳統銀行系統。再加上比特幣是24/7交易,代表比特幣市場不受交易時段限制,可隨時交易;比特幣的跨國轉帳迅速,相較於傳統銀行匯款,比特幣使跨境交易更快速,且手續費較低。這些特性使比特幣成為國際匯款與資本轉移的重要工具。
抗審查性
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其不受政府或銀行控制,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存取和交易,即使在政治動盪或金融制裁的國家,仍可使用比特幣轉移資產。
隱私性
比特幣交易雖然是公開的,但用戶身份不會直接與錢包地址掛鉤。代表比特幣不像門羅幣那樣完全匿名,但仍提供一定程度的隱私性。比特幣可以透過混幣服務等技術可進一步提高匿名性。
比特幣缺點介紹
高價格波動性
比特幣市場價格極不穩定,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監管政策、機構投資行為等因素影響。根據比特幣的歷史價格變動顯示,其波動幅度遠高於傳統資(如股票、黃金、法幣)。舉例來說在 2021 年期間比特幣價格曾從 $64,000 美元(4月)暴跌至 $30,000 美元(7月),短短三個月內跌幅超過 50%;在 2022 年,隨著美聯儲升息與全球市場動盪,比特幣價格從 $48,000 美元(3月)跌至 $16,000 美元(11月),跌幅超過 65%。
市場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
比特幣價格容易受到市場外部因素影響,像是政策變動、各國政府對於比特幣的看法、機構投資行為、市場情緒等,以下將針對上述所提到的因素進行舉例。首先為監管政策變動,例如中國政府在 2021 年基於比特幣可能有破壞金融市場穩定性的風險、挖礦過程消耗大量能源、威脅國家能源供給的理由禁止比特幣挖礦,導致市場恐慌拋售;美國總統川普,倡議要建立比特幣儲備、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丁發表言論,支持以比特幣取代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穩定經濟秩序,這些舉動導致比特幣突破十萬美元大關,但於 12 月 10 日又暴跌至九萬五。其次機構投資行為可能會帶動幣圈產生暴漲或暴跌的現象,像大型企業或基金(如特斯拉、MicroStrategy)對比特幣的投資決策,可能會影響大眾對於虛擬貨幣的信賴程度。再者社交媒體上的炒作、FOMO(害怕錯過)心理等都可能影響價格劇烈波動。綜上所述比特幣因為其價格劇烈波動,難以成為穩定的支付工具或儲備貨幣。
能源消耗與環保問題
比特幣採用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需要大量計算能力來維護網路,導致高能耗問題。比特幣挖礦消耗的電力,超過了許多中小型國家的總電力需求,像是單純以 2022 年的比特幣網路的年耗電量約 97.11 太瓦時,相當於荷蘭或阿根廷的全國用電量。且比特幣挖礦主要依賴煤炭與天然氣發電,高碳排放對全球環保目標形成挑戰,許多環保團體批評比特幣挖礦是不必要的能源浪費,並建議改用股權證明機制。
監管與法律風險
比特幣的匿名性,使其曾被用於洗錢、毒品交易、非法市場(如暗網)等犯罪活動。再加上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其在各國監管體系中處於灰色地帶,甚至被某些政府視為威脅,因此截止 2024 年仍有不少國家禁止使用比特幣,像是中國、摩洛哥、埃及、尼泊爾等。
比特幣與傳統戰略儲備黃金作對比
戰略儲備資產對於國家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它們能在經濟動盪、貨幣貶值或地緣政治風險時發揮穩定作用。從過去到現在黃金一直是主要的戰略儲備資產,而比特幣作為新興數位資產,近年來逐漸受到關注。下面我們將從稀缺性、流動性、去中心化、安全性、波動性、監管風險、能源消耗等方面比較比特幣與黃金,探討它們作為戰略儲備的優劣。
圖片連結:https://news.seehua.com/wp-content/uploads/2024/03/bitcoin-and-gold-696x396.jpg.webp
稀缺性與供應機制
黃金是一種有限的自然資源,全球黃金存量約20萬噸,每年新增供應量大約為 2,500~3,000 噸,年增長率約 1.5%。儘管黃金供應受限,但仍可透過開採新礦藏或科技進步提高產量。
比特幣在設計上有固定供應上限 2,100 萬枚,預計在 2140 年前全部挖出。相較於黃金供應的潛在增長,比特幣的總量固定,使其成為完全通縮資產。
流動性與交易便利性
黃金在全球市場中流通,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全球央行、大型金融機構都持有大量黃金儲備。黃金可直接用於交易(如黃金現貨市場、黃金ETF),但實物黃金的搬運與保管成本較高。黃金的交易受到銀行與貴金屬交易所監管,流動性受到交易時間與監管限制。
比特幣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進行交易,24/7 全天候運行,不受傳統市場交易時間限制。其交易主要透過加密貨幣交易所進行,如Binance、Coinbase等。且其無需實體搬運,僅需網路連接與錢包即可傳輸,跨境轉移速度遠超黃金。
去中心化與控制權
全球黃金儲備高度集中,世界各國央行(如美國、德國、中國)擁有大量黃金儲備。黃金市場受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等機構影響,市場運作較為集中化。各國央行可以透過拋售或購買黃金影響價格,這使得黃金價格仍然受政府與金融機構影響。
比特幣運行於區塊鏈技術之上,沒有單一機構能夠控制供應與交易。任何人都可以持有比特幣,無需銀行或政府許可,資產完全自主。政府無法輕易凍結或沒收比特幣,這使其比黃金更具金融主權。
價格波動與穩定性
黃金被視為避險資產,價格相對穩定,不易出現劇烈波動。例黃金價格在 2000-2023 期間,上升趨勢明顯,但年內波動通常不超過 20%。
在2020年COVID-19市場崩盤後跌至3,800美元,但緊接著全球央行量化寬鬆,資金湧入風險資產,價格飆升,至2021年比特幣創下69,000美元新高。但在2022年美聯儲升息、流動性收緊,市場下跌,再加上FTX交易所倒閉進一步引發恐慌,導致比特幣暴跌至15,500美元。從上述兩案例可以知道比特幣的波動幅度遠遠大於黃金。
監管與法律風險
黃金作為傳統資產,受到全球法律與市場監管,交易透明度較高。各國央行與機構可依規劃增持或減持黃金,監管環境穩定。
各國政府對比特幣監管態度不一,如美國支持監管發展甚至想當成戰略儲備,但中國全面禁止比特幣交易與挖礦。監管政策可能影響比特幣市場穩定性,例如 2021 年中國打擊加密貨幣後,比特幣價格暴跌。
能源消耗與環保影響
黃金開採對環境影響較大,如森林砍伐、汙水排放等,但總體耗能低於比特幣。
比特幣採用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挖礦機制,全球年耗電量高達約97太瓦時,相當於荷蘭的用電量。部分比特幣挖礦開始轉向可再生能源,但整體碳排放問題仍受質疑。
比特幣實際應用案例
薩爾瓦多案例:比特幣作為戰略儲備的實驗
薩爾瓦多是中美洲一個小型經濟體,經濟嚴重依賴美元,並且超過20%的GDP來自海外匯款(主要來自美國的移民匯款)。薩爾瓦多是全球第一個將比特幣納入國家戰略儲備並賦予其法定貨幣地位的國家。在2021年9月7日,該國正式通過《比特幣法》,規定比特幣與美元同為法定貨幣。薩爾瓦多此做法主要是為了降低對於對美元的依賴,是因為薩爾瓦多在2001年放棄本國貨幣科朗,全面採用美元化,由於缺乏貨幣發行權,完全受美國聯準會影響,當美國通膨加劇時,薩爾瓦多無法應對貨幣貶值風險。薩爾瓦多的總統還希望藉由此策略打造比特幣城市,以比特幣作為經濟核心,並透過火山地熱能進行綠色比特幣挖礦,吸引全球加密貨幣企業和投資者,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薩爾瓦多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第一個將比特幣納入國家戰略儲備並賦予其法定貨幣地位的國家是因為其有超過70%的人口沒有銀行帳戶,比特幣支付可為無銀行服務的民眾提供金融參與機會,達到普惠金融的效果。且其缺乏貨幣發行權,將比特幣當成法定貨幣,可以減少其對於美元的依賴,當比特幣價格上漲,薩爾瓦多政府的比特幣儲備價值將顯著增加,可能帶來長期財政盈餘,但是反之亦然當比特幣面臨暴跌的時候,薩爾瓦多可能會面臨財政風險。此政策也使薩爾瓦多吸引了大量比特幣企業與加密貨幣投資者,增加了國際經濟合作機會,也增加了國際知名度。
2025年1月29日薩爾瓦多國會通過比特幣修正法案,讓薩爾瓦成為第一個放棄比特幣成為法幣貨幣的國家,使用比特幣的使用權完全取決於個人選擇。此政策變動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壓力下做出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批准一項14 億美元貸款為條件,要求薩爾瓦多政府降低比特幣的風險。
俄羅斯:利用比特幣繞過金融制裁的策略
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遭受嚴厲金融制裁,許多銀行被排除在 SWIFT 系統之外,使其與中國、土耳其等貿易夥伴的交易變得困難。為應對挑戰俄羅斯開始探索加密貨幣作為替代支付手段。2024 年俄羅斯立法機構通過法案,允許企業在國際貿易中使用加密貨幣,並推動比特幣挖礦合法化。儘管俄羅斯放寬加密貨幣交易,並不代表所有國家都會接受此支付方式。西方金融監管機構可能對當地銀行施壓,影響比特幣的實際應用,且其價格波動與安全風險也可能影響俄羅斯經濟穩定。總而言之俄羅斯利用比特幣繞過制裁的策略是一項創新舉措,旨在降低金融封鎖帶來的衝擊。但是其長期可行性仍有待觀察,尤其是在全球加密貨幣監管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
巴西與不丹:如何利用比特幣進行資產多樣化
巴西為拉丁美洲最大的經濟體,近年在數位資產領域展現出積極的態度。2024 年 11 月,巴西眾議院議員提出了一項法案,建議建立一個名為「比特幣主權戰略儲備」的國家比特幣儲備基金。法案希望透過將巴西國際儲備的 5% 分配於比特幣,達到資產多樣化,減少對傳統法定貨幣的依賴,降低匯率波動和地緣政治風險,也希望藉由持有比特幣,提高國家財政的抗風險能力。
近年不丹透過豐富的水力資源進行比特幣挖礦,實現資產多樣化,並為國家創造可觀的財政收入。在 2017 年,比特幣價格約為5,000 美元時,不丹就開始涉足比特幣挖礦業務,透過國家投資部門 Druk 控股投資公司,利用國內豐富的水力發電資源,進行環保且高效的比特幣挖礦。至 2024 年 11 月,不丹持有的比特幣價值已達約 11 億美元,約占該國 GDP 的 36%。
台灣對比特幣作為戰略儲備的態度
相較於薩爾瓦多、俄羅斯等國已經將比特幣納入國家政策討論,台灣對於比特幣的態度仍偏向保守。2024 年 11 月,金管會向立法院財委會報告時,並未針對比特幣或加密貨幣戰略儲備提出明確政策。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雖然比特幣價格近年來大幅上漲,但央行資產配置需謹慎,短期內仍不會將比特幣納入官方儲備。
然而,部分立委對此持不同看法。指出台灣過去已錯失了低價購入黃金與比特幣的機會,並質疑未來若台海局勢惡化,台灣持有的美國國債是否可能遭到凍結,進而影響台灣的金融穩定。與此同時,美國政府雖未正式宣布比特幣為戰略儲備資產,但已經持有大量從執法行動中沒收的比特幣,進一步顯示比特幣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金管會則關注比特幣的法律與金融風險,目前主要將重點放在反洗錢監管,並未積極考慮比特幣的國家儲備角色。然而,隨著美國新政府在未來可能針對比特幣制定更具戰略性的政策,台灣是否應加快監管與政策步伐,以與國際接軌,成為目前監管機構需要思考的課題。
結論
比特幣作為數位資產,擁有去中心化、稀缺性和流動性等優勢。它不受單一政府或金融機構控制,數量有限,類似黃金的稀缺性,並且能在全球範圍內高效交易。但其也面臨價格波動性高的問題,其價值易受市場情緒影響,這使得它作為穩定儲備資產的可行性受到質疑。此外全球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尚不統一,部分國家對比特幣進行限制或禁令,再加上比特幣挖礦的能源消耗問題,也對其可持續性提出了挑戰。相較之下,黃金作為傳統儲備資產,擁有長久的歷史和穩定的價值,且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接受。黃金價值不易受外部因素影響,並長期被視為保值資產。但隨著數位經濟發展,比特幣逐漸顯示出作為黃金數位替代品的潛力,成為新興的戰略儲備選項。未來比特幣是否能取代黃金的地位,將取決於監管趨勢、技術發展和市場接受度。但當前比特幣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仍無法與黃金等傳統資產相提並論,短期內大多數國家和企業仍會選擇穩定的儲備資產如黃金和美元。隨著時間推進,隨著技術的發展,比特幣或許能成為補充的儲備資產,但其能否長期穩定存在仍需觀察。
馬克碎念
比特幣作為戰略儲備的討論,表面上是資產配置的選擇,實則反映了國家對貨幣主權與金融未來的思考。黃金之所以能成為全球公認的儲備資產,在於其長期穩定性與全球央行的共識,而比特幣雖具備稀缺性與去中心化優勢,但市場波動劇烈,監管環境仍充滿不確定性。如果一個國家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實際上是對其未來價值進行豪賭,而非單純的避險策略。在目前的金融體系下,比特幣更像是一種輔助性資產,難以取代傳統儲備核心的地位。
比特幣的真正影響力,可能不在於是否能成為國家級儲備,而是在於它如何改變全球金融格局。對於那些受到金融制裁的國家,如俄羅斯與伊朗,比特幣提供了一種繞過美元體系的可能性,而對於資產多樣化需求強烈的新興市場,如巴西與不丹,則是一種分散風險的工具。即便比特幣無法完全取代黃金或美元,它已經成為各國制定財政與貨幣政策時不得不考量的變數。關鍵問題不在於比特幣是否足夠成熟,而在於世界是否準備好接受一種不受政府控制的儲備資產。
對台灣而言,當前更務實的策略不是將比特幣納入戰略儲備,而是積極發展數位金融與區塊鏈技術,為未來可能的變革做好準備。台灣或許可以參考不丹的綠能挖礦模式,或學習巴西將比特幣作為國家資產的一部分,以提升金融抗風險能力。同時,政府應強化監管框架,確保台灣在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中能夠取得競爭優勢,而非被動接受國際變局的影響。在這場金融演進的浪潮中,真正的關鍵不是「持有比特幣與否」,而是如何在風險與機遇之間找到最適合自身的定位。
首圖連結:https://web-cdn.markets.com/bitcoin_hits_record_high_as_market_awaits_trump_strategic_reserve_and_fed_meeting_width_1200_format_jepg_6bbc79647a.jpg.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