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 MarkReadFintech

Share this post

Web3.0 是行銷噱頭嗎?

www.markreadfintech.com
趨勢分析

Web3.0 是行銷噱頭嗎?

Mark Lin
Jul 28, 2022
Share this post

Web3.0 是行銷噱頭嗎?

www.markreadfintech.com

根據Google trends 顯示,近幾個月來Web3.0 在全球的搜尋量中大幅飆升,與此同時也被路透評選為2021 年10 大科技熱門詞彙。成功引起支持者、反對者兩派激烈爭論。特斯拉執行長 Elon Musk 對此更直言表示「有人看到 Web3.0 嗎?我找不到它。」而Twitter 創辦人之一的Jack Dorsey 也表示Web3.0 只是行銷噱頭,只不過是換了標籤。然而,在討論Web3.0 是炒作還是革命之前,或許該先好好了解到底什麼是Web3.0?

Web3.0 究竟從何而來

(一)Web1.0

Web1.0 是指最早的網際網路時代,用戶們能夠上網查詢各種資料、收發E-Mail,但這一時期大多屬於靜態頁面,用戶們只能在網路上做單向溝通,無法真正在網路上互動,只有網站的擁有者能將新資訊更新在網頁上。簡單來說,Web1.0 就像把資訊從紙本匯集到網路,讓用戶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隨意閱覽各種資訊。

(二)Web2.0

Web2.0 中,除了能透過上網查找資料外,有別於Web1.0,用戶還能夠輕易地透過網際網路與他人互動,從原本的單向溝通轉變成雙向,各種應用也隨之誕生,大量的用戶創作內容 ( USG ) 讓網際網路有了爆發性的成長,而Youtube、Facebook 這類的社群媒體成為新時代的寵兒,追求點擊率進而從中獲得廣告收入,成為現今網路公司主要盈利模式。讓網際網路成為一個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消費的地方。

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誕生,由於用戶無法決定與控制數據以及數據儲存的方式,這些數據都由負責這些平台的公司擁有並且控制著。可說是這些公司掌控著所有遊戲規則,他們對平台用戶和第三方開發者握有絕對的權力。而數據就是這些公司最核心的資產,可以讓他們藉由掌握資訊來獲利,但用戶沒有權力參與其中,這也是為何這些平台公司如今會被稱為「科技巨獸」。

(三)Web3.0

Web3.0 是在2014 年以太坊創辦人Gavin Wood 所提出的想法,他認為這個世界應該要有一種低門檻、不受審查且可受驗證地來保護網路使用者資訊流與金流。至今Web3.0 仍缺少具體定義,但其核心理念和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希望以個人為中心,讓網際網路能夠不被少數企業、政府給把持,並將個資所有權還給用戶。

所以Web3.0 帶來一個更加開放、公平且安全的網路,但這並不是Web2.0 的「升級版」,而是用戶能對自己貢獻的內容具有所有權,還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回報,在隱私方面,使用者將能知道這些數據的邊界與用途,並且具有對這些數據的決策權。

簡單來說,用戶可以不用透過Google、Apple 或Facebook 這樣的中介服務來連接網際網路,而是由自己來控制網路的各個部分,在未來可能只需透過一個加密錢包的地址,用戶就能自由地使用各個網站。

Web1.0、Web2.0、Web3.0比一比

Web3.0為何能趁勢崛起

Web3.0 並不是新的概念,但卻在2021年變成熱門討論話題,主要是下列幾點原因。

(一)隱私權問題

在Web2.0 的世界中,用戶們為了使用各家網站的平台,必須註冊多個帳號,並提供個人料資,然而卻時常發生個資外洩的問題,網站們還會利用cookie 等使用者足跡來描繪用戶的長相,並銷售給廣告商賺取利益,因此看似用戶可以免費使用各種網站與應用程式,實際上卻是讓自己如同商品般的被出售。

(二)安全性問題

Web2.0 的網站往往是由某個第三方擁有,換句話說用戶所有在網站的內容都可以一夕之間全部消失。由於 Web3.0 上的大多數東西都在區塊鏈上,去中心化的機制使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防篡改和透明的,讓人們傾向信任這樣的網站。

(三)受「區塊鏈、元宇宙」等概念催化

在Web3.0「去中心化」的網路系統中,主要是以「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而元宇宙本質上就是未來的網際網路,Web 3.0有助推動使用區塊鏈系統和開放標準,透過Web 3.0 去中心化的介面,打破傳統上個體戶進出社群的限制和對內容的審查,讓每個使用者都可以能夠自由地參與其中並在不同的虛擬世界穿梭。

Web3.0的缺點及限制

Web3.0 對於用戶來說帶來許多優勢,譬如說讓內容創作者更可以進行分潤,但在引入的過程中也不是沒有阻礙的。

(一)反對聲浪

長期在中心化互聯網模式下,用戶已經形成了使用習慣,習慣將一切託管給中心化的第三方平台,他們認為,如今的互聯網已經發展到了幾乎完善的階段,Web 3.0 似乎是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Web 3.0成為新的行銷手段。
長期的中心化互聯網模式下,用戶已經形成了使用習慣,習慣將一切託管給中心化的第三方平台,反對者認為,如今的互聯網已經發展到了幾乎完善的階段,Web 3.0 似乎是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Web 3.0成為新的行銷手段。

(二)技術瓶頸

相較於現在的中心化網絡,去中心化網絡的可擴展性和效率都較低落,處理上也相對費時,且與現今網絡瀏覽器的缺乏完善的整合或過渡,會使得絕大多數的網絡用戶無法順利瀏覽和到訪Web3.0網站。

(三)法律與監管風險

不受監管和控制的去中心化網絡,容易成為低質量內容的溫床,而制定合理的監管機制需要長時間的磨合與探索,可能導致無「法」可循的困境發生。

(四) 難以普及

目前在使用Web 3.0的應用程序都需要額外的處理步驟、軟體和教學,並在應用程式的開發上具高昂的開發成本,且大部分開發成功的DApp只會將極少數的代碼放在區塊鏈上,因此這會對短期內的廣泛應用造成障礙。

Web3.0的實際應用

Web 3.0仍屬很新的詞彙,但相關領域的應用已經愈來愈普及,其中Web 3.0最代表性的的應用包括NFT、DeFi、代幣經濟等。根據加密數據網站DappRadar 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8700個運作中的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包含加密貨幣交易平台、遊戲等。

Twitter開發的藍天(BlueSky)計畫,旨在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版本;此外,遊戲大廠Ubisoft宣布,將推出NFT平台Quartz,讓玩家用NFT來交易遊戲道具;新興Web 3.0創作者平台也不斷冒出頭,如寫作平台Mirror.xyz、NFT音樂平台Royal、社交平台Sapien等,反映了去中心化技術,催生出多采多姿的創作者經濟時代。

Web3.0在台未來發展

在Web3.0生態系的發展上,相較於區域內的其他市場,台灣具有兩大特色:

(一)市場

台灣擁有龐大的數位遊戲與娛樂市場。根據 App Annie 統計,在2020年,台灣民眾在App Store 總共消費 24.4 億美元,約相當於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五國總和的 24.6 億美元。在2021年,台灣搭上全球NFT熱潮,在龐大的數位遊戲與娛樂市場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台灣區塊鏈新創,以 NFT打造各種產品及服務,讓NFT在短短一年就獲受到大眾的關注。

(二)人才

台灣擁有頂尖科技人才,成為台灣推動區塊鏈的發展核心,台灣新創也成功在全球區塊鏈產業中嶄露頭角。而AppWorks 自啟動第一屆創業加速器以來,就持續積極結合各方資源,現階段看好AI、區塊鏈、東南亞等三大領域的發展,並正式與區塊鏈一線公鏈 Flow 策略結盟,共同推動區塊鏈生態系,引領大東南亞地區創業生態持續前進。

馬克碎念

馬克認為並不是每個服務或產業都會往Web3.0 的模式邁進,要思考是擁抱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架構。過去人們選擇中心化的服務,是因為相對於分散式的架構會更有效率,但同時也交付出各種權力出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透過網路串聯之後開始重視群體中個別的聲音與價值,使用去中心化的架構才能真正完美的實現在某些議題上。

因此看著Web3.0的熱潮,我們就不難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認為這只是行銷噱頭,猶如2017年幣圈的ICO 熱潮一樣,模糊化了實質上真正有用的特質,這些都會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慢慢沈澱下來,甚至完善原本不完美的地方。

Thanks for reading 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 MarkReadFintech!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Share this post

Web3.0 是行銷噱頭嗎?

www.markreadfintech.com
Comments
TopNewCommunity

No posts

Ready for more?

© 2023 Mark Lin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