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還是漏洞?台灣VASP平台為何頻陷洗錢爭議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普及與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資產在全球掀起熱潮,加密貨幣已逐漸從邊緣金融工具進入主流視野。台灣許多新創業者與金融科技公司投入虛擬資產市場,提供多樣化的虛擬資產服務(Virtual Asset Service Providers, VASP)。隨著市場發展,也出現愈來愈多詐騙與洗錢有關的負面新聞,令人關注VASP產業背後的合規與風險問題。
什麼是VASP?
VASP(Virtual Asset Service Provider)即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虛擬資產(例如比特幣、以太幣等)相關交易、轉移、保管與金融服務的實體或平台。根據金融行動工作組織(FATF)的定義,VASP涵蓋五大類型的服務,替客戶進行虛擬資產與法定貨幣之間的兌換、虛擬資產與其他虛擬資產間的兌換、代表客戶進行虛擬資產的轉移(即由一個地址或錢包轉至另一個地址)、提供虛擬資產託管或保管服務(私鑰管理)、參加與虛擬資產發行或交易有關的金融服務,包括撮合交易或提供融資服務。
中心化加密貨幣交易所(如幣安、Coinbase)、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虛擬錢包服務商、虛擬資產託管機構,甚至是提供NFT交易的市場平台等,都可能被歸類為VASP。這些業者是虛擬資產市場的重要基礎設施,不僅支撐著整個生態系的交易流動性,也涉及龐大的資金移轉與用戶資訊。
台灣VASP業者常被利用的原因
法規逐步健全,但過渡期漏洞仍存
台灣過去針對VASP業者的監管架構較為零散,長期以來多依據《洗錢防制法》與行政指引進行管理,缺乏專門法規與明確的營運規範,使得部分業者能以技術服務或資訊平台名義迴避金融監理,形成監管漏洞。
然而,2024年下半年以來,政府已逐步加強相關規範,包括修訂《洗錢防制法》,明定VASP業者須完成登記,未登記即涉及刑事犯罪,並推出相關登記辦法,要求業者限期合規。此外,金管會已於2025年提出《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未來將進一步建立更完整的牌照制度與營運規範,並設置明確的罰則。
儘管如此,由於當前仍處於監管架構調整的過渡期,實務上仍存在執法與合規上的灰色地帶,部分業者可能利用制度轉型階段的漏洞規避監管責任。這些問題在專法正式施行並全面落實之前,仍可能成為資金洗白與非法操作的風險點。
KYC與AML機制不健全
KYC(Know Your Customer,認識你的客戶)與AML(Anti-Money Laundering,反洗錢)機制是防堵非法資金流動與詐騙行為的核心防線,但目前台灣許多VASP業者在這方面的機制仍顯不足。部分平台為了吸引用戶與降低門檻,僅以簡單的電郵與手機驗證作為開戶依據,未要求用戶提交有效身分證件或進行實名制比對,此作法使得犯罪分子得以透過假帳號、跳板帳戶甚至人頭戶隱匿身份進行資金操作,進而規避監控。
在AML執行面上,許多中小型VASP缺乏風控資源與合規人員,也未導入自動監測與交易行為分析系統,無法即時辨識與通報可疑交易。有些業者甚至刻意放寬標準,以營收優先為導向,對可疑行為視而不見,使平台淪為洗錢的跳板,對客戶背景的審查(CDD)與持續監控的能力亦常遭忽視,未能針對高風險用戶加強交易審查,缺乏有效的KYC、AML流程不僅暴露業者於法律風險,更會影響平台的信譽與未來與金融機構合作的可能性。
技術障礙與公眾認知不足
虛擬資產的使用涉及許多專業概念與技術操作,對於一般大眾而言,理解如公私鑰匙、數位錢包、區塊鏈地址與交易手續費等細節本就不易,再加上近年來各類加密金融產品如DeFi、NFT與合約交易的興起,使整體門檻變得更高。此情況造成資訊與知識的不對等,使得詐騙分子能夠藉由話術、假冒合法平台或代操投資名義,輕易取得用戶信任,進而達成詐騙目的。
虛擬資產交易環境的高度匿名性與快速流通性,也讓技術層面成為監管與追查的重大挑戰。有心人士可利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與混幣器技術,讓資金可以快速分散與重新組合,打破傳統的金融監控邏輯,使得執法人員即便掌握資訊,也難以迅速定位資金流向與最終接收者,尤其在跨鏈與跨平台資產轉移逐漸普及的情況下,更進一步模糊了資金軌跡。
資訊共享機制尚在建構,Travel Rule逐步推行
虛擬資產的交易具有跨平台、跨國的特性,單一VASP平台難以獨立掌握整體資金流向與可疑帳戶資訊。雖然金管會已在2025年初與中央警察大學合作,建置「加密貨幣AI金流追蹤與監控分析系統」,強化跨機關資料蒐集與共享,但在業界層面,尚未形成一套涵蓋所有VASP業者且能即時交換可疑帳戶、黑名單資料的中央化通報網路。部分交易所與錢包業者正嘗試透過自律性質的黑名單資料庫進行可疑地址的分享,但由於尚非強制性措施,因此未能有效防止不法份子利用跨平台漏洞轉移資金、躲避追蹤。
在國際通行的Travel Rule方面,台灣已於2024年底正式將此規定納入金管會發布的《VASP指導原則》,要求已登記的VASP業者在虛擬資產轉移達一定金額時,須取得並保存交易雙方資訊。目前金管會正採取漸進方式推行此規則,初期僅針對特定資產類別及金額進行要求,尚未完全覆蓋所有資產種類與交易金額範圍。資訊共享機制與Travel Rule在台灣雖已啟動推動,但因執行範圍尚在擴大階段,部分漏洞仍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成為當前監管與追蹤上的挑戰。
近期案例
幣想科技涉詐洗錢案
2025 年 4 月台灣知名加密貨幣實體交易業者幣想科技(BitShine)被揭發與詐騙集團合作,涉嫌協助洗錢,涉案金額高達數億元新台幣。該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並促使金管會擴大對虛擬資產業者的監管力度。幣想科技未落實基本的KYC與AML機制,導致詐騙集團能夠輕易開設帳戶,進行大額資金轉移,金管會表示,該公司未依法申報可疑交易,且未設置洗錢防制專責人員,違反相關法規。事件爆發後金管會對 12 家虛擬資產業者展開專案金融檢查,重點包括防制洗錢、打擊資恐、消費者保護等五大項目。
ACE交易所(潤通數位創新)案
原名ACE王牌交易所的潤通數位創新公司是台灣早期大型加密貨幣平台之一,於 2023 年初爆出旗下App「阿福錢包」涉嫌詐騙、洗錢案,台中地檢署查出犯罪集團利用該平台詐取超過3億元並洗錢 ,又於 2024 年初ACE因多項洗錢防制缺失遭金管會裁罰新台幣 152 萬元,為當年度受罰最重的業者 。此外其經營團隊捲入上述詐騙案件,兩位創辦人也被列為被告調查 ,ACE隨後在 2024 年 10 月更名為潤通數位創新,但最終未能在 2025 年 3 月底期限內完成VASP法遵登記,已喪失合法經營資格並退出市場 。
XREX交易所創辦人洗錢案
2023 年 1 月,知名加密貨幣交易平台XREX的兩位共同創辦人涉嫌協助他人進行巨額資金跨鏈轉移,被檢調約談調查。XREX創辦人黃耀文與蕭匯宗明知該名許姓客戶持有的 1,270 萬顆泰達幣(USDT)來源可疑,仍利用個人及其妻子帳戶在幣安交易所分批將該筆資金從波場鏈轉換至以太鏈,協助對方規避追查 。這筆資金約合新台幣4.1億元,實係電信詐騙集團的不法所得 。台中地檢署調查後認定兩名創辦人涉犯洗錢防制法,但考量其配合調查且無前科,於2025 年 4 月對二人處以緩起訴處分,各需繳交 500 萬及 300 萬元新台幣並製作反詐欺洗錢宣導影片作為條件 。
圖片網址:https://image.blocktempo.com/2025/04/xrex.jpg
VASP業者面臨的挑戰與責任
合規成本高昂
在金融監管逐步收緊、洗錢防制規範日益嚴格的背景下,業者必須投入大量資源建立合規架構,包括聘僱合規人員、導入KYC、AML系統、購置監控工具、進行內部稽核與外部審計等。對新創或中小型業者而言,這些合規成本常佔整體營運預算的顯著比例,遠超過其初期獲利能力,造成資金壓力甚至影響業務擴張意願。
合規制度不僅涉及技術建設,更要求專業知識與對國際規範的理解與應用,許多業者須額外聘請法律顧問或顧問公司協助因應,不僅耗時也增加經營負擔。再加上監管規範不斷更新,業者需持續進行制度調整與員工訓練,避免因誤觸新規而遭罰款或吊銷牌照。
金管會若要求所有交易即時申報與存證,則業者必須升級系統架構,導入即時數據上傳模組,並設置資料備份流程,進一步提升成本門檻。建立良好的合規體系對於業者長期發展有正面意義,但短期內的成本壓力與轉型挑戰,確實是現階段VASP業者無法忽視的重大負擔。
社會信任危機
許多民眾因受害者新聞頻傳,對加密貨幣與其服務平台產生高度疑慮,認為虛擬資產等同詐騙工具,進一步削弱了對合法經營業者的支持與參與意願。此信任流失也反映在金融系統對VASP的觀感上,許多銀行或金流服務商對虛擬資產平台採取保守甚至排斥態度,拒絕開設企業帳戶、終止合作或增加額外稽核流程,使得業者營運面臨實質阻礙,更有業者反映,即便已建立KYC、AML制度並通過第三方稽核,仍難獲得金融機構信賴。
社會信任危機也擴及投資者層面,面對接二連三的詐騙案,潛在用戶變得謹慎保守,原有用戶則可能撤資或轉向國際平台,降低台灣VASP的競爭力,社群輿論中將VASP與高風險、詐騙平台劃上等號,也讓正規業者無從有效區隔自身形象。
重建信任不僅需靠業者自身強化合規與透明度,也需政府公開表態支持合規平台發展,並建立平台認證、風險揭露制度等配套措施,只有讓民眾重新建立對VASP的信賴,才能為整個虛擬資產產業創造可持續成長的空間。
業者實務指引仍待明確
儘管這兩年來陸續推出針對VASP的登記制度及相關規範,逐步補足過去缺乏明確法源依據的問題,但由於虛擬資產服務業務本質多元且快速演變,實務上仍有許多細節亟需更明確的指導原則與執行標準。例如,目前部分VASP業者對於專法正式通過前如何準備內部稽核、KYC/AML制度、資訊揭露與資產保管等要求,仍感到存在解釋空間與實務上的困惑。
尤其新型業務如DeFi、NFT或穩定幣等,仍存在明確納管標準不足的情形,許多業者可能面臨高度不確定性,難以判斷自身是否完全符合主管機關未來的合規要求。此外,各主管部會如金管會、數位發展部、財政部間的分工與角色定位,仍有待進一步明確,避免業者在申報與合規程序中因資訊落差或解釋不一致而增加額外成本與法律風險。
政府應更積極透過明確且具體的行政指導與說明會,協助業者落實監管要求、減少執法歧義,讓業者能有更清晰的方向規劃業務發展並降低合規風險,進一步促進整體產業的健康發展及國際接軌能力。
政府與監管機構的因應策略
面對虛擬資產市場迅速擴張與頻繁出現的詐騙、洗錢事件,政府與監管機構已逐步展開應對行動,試圖彌補現有監理體系的漏洞。以金管會與刑事局的合作為例,雙方透過定期資訊交換與聯合稽查,對可疑平台進行調查與處分,並對重大案件啟動刑事偵辦,透過法律威嚇強化違法成本,建立產業警訊效應。政府積極推動VASP實名制,要求平台在開戶與交易時落實KYC程序,並設置洗錢防制專責人員及內部稽核制度,此類規定已逐步納入行政指導與金融檢查項目,透過合規壓力促使業者提升防詐機制,平台須保留完整交易紀錄,供未來執法追查使用,彌補虛擬資產交易過去缺乏透明紀錄的問題。
圖片網址:https://zombit.info/wp-content/uploads/2021/06/image1-3.jpg
在法規架構方面,政府已研擬《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預計於2025年6月底前送交行政院與立法院審議。草案內容涵蓋多項監管重點,包括建立明確的許可制度(如區分業者類型、資本額門檻、負責人資格等)、一般管理規範(如客資分離保管、財務申報、內控稽核、資訊揭露等),以及針對特定業務的專屬規範(如交易平台的上幣審查機制、托管服務要求、穩定幣發行與管理辦法)。該草案也設計明確罰則,增設如加密詐欺罪、未經許可經營罪、挪用客資罪等刑事處罰,以提高法制威嚇力。未來專法實施後,所有VASP業者須依法取得牌照才能合法營業,違規者將面臨刑事責任與行政處分。
(https://www.markreadfintech.com/p/ad7?utm_source=publication-search)
圖片網址:https://images.ctee.com.tw/newsphoto/2025-05-02/1024/A04AA4_Table_Clipping_03_4.jpg
數位發展部與金管會也正合作研擬更完整的VASP登記與監理制度,未來可能透過建立VASP專法或納管平台名單,確立監理邊界與機制。政府並考慮設立官方平台認證制度與黑名單通報網路,以提升民眾辨識力與資訊透明度。雖然現階段的因應策略尚未全面落實,但整體政策方向已逐漸明朗,若能持續加強公私協作與法規落地,將有助於提升虛擬資產產業的穩定性與信任度,為產業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結論
台灣的虛擬資產產業正處於關鍵轉型期,一方面技術創新推動產業擴展與金融數位化,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詐騙與洗錢事件卻嚴重損害了大眾對該產業的信任。隨著虛擬資產服務業蓬勃發展,其風險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在過去監管真空下,已發生多起業者涉案事件,暴露出匿名性、KYC不足及非法資金流動等產業痼疾。近年監管單位已意識到虛擬資產監理的必要性與急迫性,隨著《虛擬資產服務法》的立法完成並實施,台灣將建立起更完整的監管框架,對業者經營行為、資本要求與風險控管做出明確規範,並持續朝向與國際標準接軌。VASP業者作為數位金融的實踐者,亦須展現責任感,強化KYC與AML制度、導入科技工具提升風控能力、強化資訊透明度,確保平台運作符合信賴與安全原則。在政府、業者與社會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在金融創新與防制犯罪之間取得平衡,讓虛擬資產市場邁向健全發展。當監管逐步周延、產業自律落實、民眾信心重建,台灣便能在全球加密經濟競局中脫穎而出,開創數位金融的新篇章。
馬克碎念
在虛擬資產市場逐漸走向正規化的同時,監管與創新之間的張力也浮上檯面。一些VASP業者喊出「監管殺創新」,然而真正窒礙創新的,往往不是監管本身,而是業者對合規思維的抗拒與短視。金融是一種信任工程,而非純粹的技術遊戲;唯有在制度與市場共構下的信任架構,創新才能持久且具社會正當性。若業者將法遵視為成本負擔而非競爭優勢,那麼在全球市場上注定只能成為資本的工具,而非信任的締造者。
此外,台灣當前VASP監管政策雖朝向立法明確化與制度標準化邁進,卻仍忽略一個核心課題:金融科技的社會基礎建設遠不僅是法條與罰則,更包括數位素養與風險意識的普及。當全民對區塊鏈、錢包技術、跨鏈轉移等關鍵概念一知半解,便讓詐騙有機可乘。政府與業界若只專注於法規制定與執法壓力,如果沒有將足夠資源在教育與透明機制建設上,將難以從根本上遏止金融犯罪的滲透力。
我們不該僅用傳統金融監理的視角去觀看VASP的角色,更應理解其作為未來數位經濟節點的戰略定位。虛擬資產所帶來的並非只是交易與資金流轉的轉型,而是一種對價值儲存與傳遞方式的重塑。台灣若能將VASP視為國家數位競爭力的一環,不只是被動因應國際規範,而是積極設計出具備本地優勢與區域影響力的監管框架,將有機會在亞洲虛擬資產治理中扮演關鍵角色。
首圖連結:https://zombit.info/wp-content/uploads/2021/06/72037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