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是全球氣候行動的核心,了解碳權、碳定價跟參與碳交易的實務,已是目前至關重要的議題。這篇文將詳細解釋碳市場運作,台灣碳交易所的角色,以及買賣家該如何參與取得碳權。無論你是企業主、投資者,或關心環保的人,歡迎一起來了解台灣碳權交易所的發展趨勢,探索探索碳市場的無限潛力吧!
碳權?碳定價?碳費?碳稅?
碳權(Carbon Credit)
碳權為「排碳的權利」。若一家公司用太陽能電板使他們成功每年減少100 噸碳排放,機構可以向公司頒發100個碳權,表示公司已經抵銷這些排放,而這些碳權可以在碳市場出售給其他需要排碳的企業。
碳定價(Carbon Pricing)
為溫室氣體排放當量制定一個價格,目前國際普遍採納「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計價單位。假設某個國家對工廠定價每排放一噸二氧化碳要收50元,若一家工廠每年排放10萬噸的二氧化碳,就要付500萬的碳稅,會讓工廠考慮以更環保的設備減少碳排放。
碳費(Carbon Fee)
來自行政院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從2024年開始,環保署將執行第一階段,向每年排放2.5萬噸碳的287家企業收取費用。這些款項將被專款專用,用於支持減碳措施,建立氣候基金,以及資助碳捕捉技術、氫能技術等相關項目的發展。
碳稅(Carbon Tax)
由政府稅務機構統一向企業徵收碳排放的稅額,作為排放碳的成本,可增加國庫收入。
國際碳市場分幾種?
(一)強制性市場
碳市場中的第一類碳權指的是總量管制排放交易中的碳權,政府根據減排目標向受管制者分發碳權。像一個減重團體,但每個人都有被規定要減重的量,若沒有達標就要向其他人購買可減重的額度。
像是歐洲2005年已建立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受管制的企業每年有固定的排碳上限,公司少於管制的碳排放額度,才是可買賣的碳權可以賣給其他企業。
不同國家設定自己的減碳目標,這些市場通常不互通,碳權不能在不同市場之間流通,價格無法通過低買高賣來調整,碳權核發也非常嚴格,避免了重複計算問題。
(二)自願性市場
第二類碳權是指自願性市場中的碳權。像台灣沒有總量管制,接下來的碳權交易是「自願減量」。同樣以減重團體為例,團體中有要減重的共識,但個人沒有被要求要各自減重多少,可以自願減重,把額度賣給有需要的其他人,幫助他們達到減重目標。
國際上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碳權抵消機制,這些碳權可以用於企業的碳中和和國家的碳定價政策。包含以下:
1、聯合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
2、由獨立機構管理的四個機制:碳驗證標準VCS、美國氣候行動儲備方案CAR、黃金標準GS、美國碳註冊登記簿ACR。
3、各國建立的自願性抵消機制:如台灣現正運行的抵換專案(Taiwan Offset Project,TOP)。
台灣碳權交易所 TCX?
台灣碳權交易所(TCX,Taiwan Carbon Solution Exchange,下文以碳交所簡稱)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和行政院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並由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擔任董事。總公司在2023年8月7日揭牌,總部落在工業發展為主、碳排放量佔全國碳排量兩成的高雄。台灣碳權交易所成立目的為服務企業減碳跟碳中和的需求,八月正式營運後,代表產業低碳化從過往公部門的行政規範,進展到未來由「碳交易市場」促進私部門投資減碳。
時間軸
2021年 蔡英文世界地球日宣布台灣淨零承諾
2022年 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及12項關鍵戰略指引
2023年1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8月碳權交易所上路
預計2023年底上架國外碳權
最快2024年開放國內碳交易(修訂《氣候法》後)
*《氣候變遷因應法》其中「減量額度抵換與交易」相關子法訂定,需搭配碳權交易所。
TCX 現階段服務面向
1、國內碳權交易(自願減量額度、增量抵換)
2、國外碳權交易
3、教育宣導(與專業查證機構、學術機構合作認證課程)
4、碳查詢(提供企業專業碳諮詢跟解決方案服務,規劃減碳策略)
目前為碳諮詢跟教育訓練先行,國內外碳權交易要等年底環保署修訂完《氣候法》延伸出的碳費相關子法後,才可能開始交易。詳細資訊可參見TCX官網:臺灣碳權交易所。
誰能買賣碳權?來看TCX 三大服務對象
TCX 為自願性碳市場,主要服務有減碳需求的法人:
1、參與RE100(使用100%再生能源)或供應鏈要求碳中和承諾的企業。
2、未來可能受政府徵收碳費以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影響的企業。
3、在擴廠時需要遵守環境影響評估要求並減少碳排放的企業。
TCX 支持企業的減碳補充性功能,因應未來碳市場和法規的變化,包括購買碳權來抵銷排放、完成環評承諾,以及滿足供應鏈的自主要求。
(一)碳權賣家→企業如何自己產生碳權?
1、賣家上台灣環保署申請自願減量專案
2、遞交自願減量計畫書,經第三方確認(Validation)後取得註冊
3、執行計畫後第三方查證(Verification)並檢驗執行成果
4、核發取得碳權
碳權賣家主要分為──
1、自然碳匯擁有者:利用自然碳匯增加地球碳儲存量,如擁有森林資源的造紙業。
2、負碳科技擁有者:以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移除大氣中的碳排放的技術。
(二)我要當買家→上碳權交易所購買碳權
1、買家到「碳權交易所」註冊開戶
2、選擇碳權產品(如造林、森林復育、提升能源效率等)
3、買賣雙方議價(過程皆被記錄降低風險)
4、成交取得碳權,賣家將碳權移轉到買家帳戶
碳權買家主要分為──
1、國內法規管制對象:發電業、鋼鐵業、水泥業、半導體等年碳台放達2.5萬噸的排碳大戶。
2、非管制對象:因應國際供應鏈要求自主加入碳中和的產業。
(詳細交易內容可參考:碳權如何交易?碳權交易所是做什麼的?完整資訊一次看-商周頭條|商周)
儲能提供電力輔助能不能有碳權?No!
儲能無法獲得碳權,這是因為根據臺灣目前的法規制度,碳權必須建立在一個確實的減碳專案之上。首先,企業或個人必須執行一個減碳專案,並經行政院環保署的審查確認其減排成效。一旦成效確認,專案申請者將被授予相應於其減排成效的「減量額度」,這才能視為碳權的證明。因此在未能證明儲能對減排有實際效果之前,無法獲得任何碳權。
TCX 碳權交易三大版塊
TCX依碳權性質分為三大交易板塊,目前為一級市場,僅提供法人及有需要的企業進行購買,股票等有價證券要到次級市場交易。總結來說TCX 初級交易以國外碳權為標的。
(一)國內-自願減量額度交易
國內的自願減量額度交易是由企業主動參與的碳交易方式。企業必須自行實施減碳計劃,並經環保署的「抵換專案」審查後,才能在碳交易所上架其減量額度以進行碳權的售賣。企業通過這種自願性的減碳專案獲得碳權,這些碳權可以用來抵銷環評中因開發專案而增加的溫室氣體排放或支付碳費。這種情況下,碳權需要轉讓、交易或拍賣。
在「自願減量」中,企業需設定可量化且具有外加性的減碳目標。外加性表示企業取得的碳權必須來自「額外」的減碳措施,例如研發碳固定技術,代表減碳行為不能是法律強制要求或僅僅為了降低成本而實施的,如更換節能設備。
(二)國內-增量抵換交易
如果一家企業不斷擴大規模,因環評而需承擔更大的減碳責任,未來就可以透過碳交易所和環評機構來進行碳抵換。
「增量抵換」是根據環保署的《審查開發行為溫室氣體排放增量抵換處理原則》所設立。當企業開發50公頃以上的區域或進行工廠擴建時,在環評階段必須提出增量開發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抵換(減量)計畫。計畫可以是使用再生能源、更換節能機具、將油車替換為電動車等方法。目前企業通過環保署的碳抵換平台來認證其抵換作為,但未來這個平台將轉移到碳交易所。
(三)國際- 碳權買賣
碳交易所在確保國外碳權的品質後,允許這些碳權在台灣的碳交易市場上進行買賣。這使國內企業不需到國外或外語交易平台,就能夠透過「碳權交易所」購買國外的自願性碳權,例如符合碳驗證標準(VCS)和黃金標準(GS)的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