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RWA代幣化的關鍵轉折:從概念驗證到三軸推進的政策全貌
台灣 RWA 代幣化正從概念驗證走向制度化階段,政策重點聚焦在金融監理、技術架構與市場應用三軸並進。透過明確規範、跨部會協作與產業實證,打造可信交易環境,加速鏈上資產與傳統金融連結,形成具競爭力的完整生態。
台灣RWA發展狀況 一 分鐘速讀
技術驗證 — 2025年9月25日完成POC,確認債券、基金代幣化技術可行,實現DVP即時交割
參與陣容 — 9家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包括國泰、中信、台新等大型業者,央行與集保扮演關鍵角色
三大挑戰 — 全球RWA佔比不到1%凸顯市場初期、法規路徑待定、傳統中介機構60年基業面臨轉型
推進策略 — 法規調適、平台建置、國際鏈結待深化
國際對比 — 香港Ensemble沙盒運作中、新加坡Guardian完成15項試驗、歐盟MiCA 2024年部分生效
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關鍵時刻
2024年6月13日,當金管會宣布成立「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小組」,這是集結了中央銀行、集保結算所,以及國泰證券、國泰投信、中信銀行、統一證券、台新銀行、凱基證券、元大金控、台北富邦銀行、凱基銀行等9家重量級金融機構的實質行動。財金公司、證交所、櫃買中心、元富證券也組成支援團隊,形成台灣金融界的產官學研大協作。
時間快轉到2025年9月25日,RWA代幣化小組提交期末概念驗證(POC)報告,技術可行性獲得確認。金管會隨即宣布,RWA代幣化已經從技術「可行」邁向商業「可用」的新階段。然而,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副處長施宜君的一句話值得深思:「從可行走向可用,仍有一段距離。」
這段距離究竟有多遠?當香港的Ensemble計畫如火如荼、新加坡的Project Guardian累積15項試驗成果、歐盟的MiCA規則開始生效時,台灣的RWA代幣化能否跟上全球金融基礎設施革命的步伐?還是會在「鼓勵自律」的溫和路線中逐漸失去動能?
POC實證內容深度解析
三組概念驗證的創新設計
金管會的POC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刀真槍的技術實證。小組將測試分為三個子計畫,各自聚焦不同的應用場景,但都指向同一個目標:驗證區塊鏈技術能否真正改變傳統金融資產的交易模式。
國內債券組展現了最大的企圖心。參與的金融機構不依賴現成方案,而是自建區塊鏈與交易平台,將台幣計價的公司債、金融債透過數位原生代幣形式發行。這不只是把債券「搬上鏈」那麼簡單,而是涵蓋了認購、發行、買賣、配息、還本付息及保管的全生命週期服務。這套系統串接了中央銀行委由財金公司建置的代幣化金流平台,運用新台幣存款代幣實現了「款券即時同步交割」(delivery-versus-payment,DvP)。
外國債券組則瞄準跨境交易的痛點。由集保公司建置區塊鏈平台,將境外債券進行數位孿生(Digital Twin)並碎片化為代幣。這種設計讓原本高門檻的外國債券投資變得親民,投資人可以用更小的金額參與。參與金融機構另建交易平台供投資人及自營商交易,再串接財金公司的金流平台,運用美元存款代幣達成跨境債券的DVP交割。在傳統模式下,跨境債券交易往往需要T+2甚至更長的交割時間,現在幾乎可以即時完成。
基金組的創新在於打破時間限制。同樣透過集保公司的區塊鏈平台,將本國貨幣型基金與股票型基金單位代幣化後,系統可以提供全天候的申購、贖回與交易服務。這意味著投資人不必再受限於下午3點半的截止時間,理論上可以24小時進行基金交易。
七大驗證效益的實質意義
POC的成果不只是技術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驗證了七個關鍵效益。
首先是交割結算時間的革命性縮短。傳統證券交易採用T+2交割,資金和證券要在交易後兩個營業日才能完成交收。RWA透過區塊鏈和智能合約,幾乎可以做到即時交割,大幅降低了交易對手風險和資金占用成本。
其次是近乎全天候的交易時段。傳統金融市場有明確的開收盤時間,但代幣化資產理論上可以24/7交易。這對於全球化投資尤其重要,不同時區的投資人都能在方便的時間進行交易。
第三是款券同步即時交割(DVP)的實現。解決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信任問題。在區塊鏈上,付款和交券是原子性操作,要嘛同時成功,要嘛同時失敗,消除了結算風險。
第四是配息與還本付息的自動化。透過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執行,不僅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減少了人為錯誤和延遲。
第五是投資門檻的大幅降低。資產碎片化讓小額投資人也能參與原本只有大戶才能碰觸的投資標的,這是真正的普惠金融。
第六是作業效率的全面提升。從發行到交易,從清算到交割,每個環節的效率提升累積起來,可以為金融機構節省可觀的營運成本。
最後是監管單位即時監控能力的增強。區塊鏈的透明特性讓監管機構可以即時看到市場動態,不必等待事後報告,大幅提升了監管效能。
從「可行」到「可用」的監理判斷
金管會宣布RWA代幣化已經從「可行」轉向「可用」,這個判斷背後有其深意。技術可行性的確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評估這項技術能否在實際商業環境中創造價值。
施宜君副處長指出目前的POC都是小規模測試,當交易量放大到實際市場規模時,系統是否還能保持高效率?這是需要進一步驗證的問題。此外,傳統資本市場的債券和基金交易效率本就極高,RWA平台要展現明顯優勢並不容易。
更深層的考量是,技術的成功不等於市場的成功。RWA要真正落地,還需要解決法規、市場結構、參與者信心等多重挑戰。這也是為什麼金管會在確認技術可行後,立即啟動「法規調適、平台建置、國際鏈結」三軸策略的原因。
三大系統性挑戰的現實評估
市場規模挑戰:1%的尷尬與99%的機會
世界經濟論壇(WEF)2025年報告揭露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數據:當前發行的債券代幣規模佔全球現實資產價值不到1%。經過多年發展,RWA仍處於極早期階段;希望的是,這代表著巨大的成長空間。
對台灣而言,這個全球性的挑戰更加嚴峻。台灣資本市場規模相對有限,如果連全球市場都還在起步階段,台灣要建立有深度和流動性的RWA市場談何容易?但換個角度思考,正因為大家都在起跑線附近,台灣反而有機會透過正確的策略佔據有利位置。
傳統資本市場效率已經極高的現實,也為RWA帶來競爭壓力。台灣的證券交易系統經過數十年優化,交易速度以毫秒計算,清算結算流程也相當成熟。RWA要說服市場參與者改變既有習慣,必須展現壓倒性的優勢,而不只是邊際改善。
大交易量場景下的效率維持,是另一個未知數。目前的POC都是在受控環境下進行,交易筆數有限。當面對每天數萬筆交易的實際市場時,區塊鏈的效能瓶頸可能會暴露出來。這需要在技術架構設計上做更多優化,可能包括採用聯盟鏈、分層架構等解決方案。
法規調適的三種國際路徑
各國對RWA的監管策略呈現三種截然不同的路徑,每種都有其考量和取捨。
專法路徑的代表是歐盟。2023年通過的《加密資產市場管理規則》(MiCA)是全球最完整的數位資產監管框架,涵蓋了穩定幣、資產參考型代幣等多種類型,部分條款已於2024年中生效。德國更早在2021年就施行《電子證券法》,明確了加密證券的法律地位。專法的優勢在於監管架構完整、法律位階高,能給市場參與者明確的規則依循。但立法過程漫長,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中,法律可能趕不上創新的腳步。
修法路徑以香港為典型。香港證監會(SFC)在2023年11月發布的通函中,明確表示代幣化證券本質仍是證券,應適用現行證券法規。這種「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的原則簡單明瞭。香港的做法務實,能快速將代幣化資產納入監管,同時累積的證券監管經驗也能派上用場。不過,這種做法的彈性有限,可能無法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潛力。
解釋路徑則是新加坡的選擇。新加坡金管局(MAS)採取雙軌策略,一方面透過解釋現有法律給予法律確定性,另一方面透過Project Guardian等實驗計畫探索創新。截至目前,Guardian已完成15項試驗,涵蓋6種貨幣,有40家國際機構參與。MAS在2020年就發布了數位代幣發行指引,明確了監管邊界。這種方法反應快速、成本低,但法律位階較低,對於要求高度法律確定性的機構投資者可能不夠。
台灣目前的做法偏向解釋路徑,但也展現出向修法路徑移動的跡象。金管會已委請集保與櫃買中心研究有價證券代幣化的法規調適議題,顯示監管機構認識到,光靠行政解釋可能不足以支撐RWA的大規模發展。
市場生態轉型的深層挑戰
台灣證券市場的中介機構,證交所、櫃買中心、集保結算所已經運作超過60年,是市場信任的基石。RWA代幣化理論上可以實現去中介化,但這對既有的市場結構是巨大衝擊。
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信任問題。投資人之所以願意在台灣資本市場交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信任這些中介機構能公正、有效地處理交易。如果貿然轉向完全去中心化的模式,可能反而會動搖市場信心。
因此,混合型(Hybrid Model)架構成為國際趨勢,也可能是台灣的最佳選擇。在這種模式下,傳統機構不會消失,而是轉型為鏈上基礎設施的提供者。例如,集保可以成為數位資產的託管機構,證交所可以制定智能合約標準,確保交易的合規性。這種漸進式轉型既能利用區塊鏈的效率優勢,又能維持市場既有的信任基礎。
證交所的研究報告提出了五大轉型方向,每一項都值得深思。從標準化基礎設施開發,到投資者教育與保護,傳統中介機構有機會在RWA時代找到新的定位。關鍵在於,他們必須主動擁抱變革,而不是被動等待被取代。
金管會三軸策略的具體進展
法規調適軸:謹慎但明確的推進
金管會在法規調適上採取了組織化的推進方式。「金融行動創新法規調適平台」下設立的數位資產專題委員會,分為RWA代幣化組和穩定幣組,顯示監管機構已經意識到這兩個領域的重要性和關聯性。
11月下旬即將召開的首次法規調適會議,將是關鍵的里程碑。根據金管會的規劃,會議將聚焦於有價證券代幣化的法規議題。這個選擇很務實,因為有價證券是最標準化、法律關係最明確的金融資產,從這裡開始可以降低法規調適的複雜度。
集保與櫃買中心受委託進行的研究,預期將提供重要的政策建議。這兩個機構都是市場基礎設施的營運者,他們的研究不會是紙上談兵,而是基於實務經驗的深度分析。他們的建議可能會影響台灣選擇專法、修法還是解釋的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金管會明確表示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台灣的監管模式。這顯示監管機構不會盲目跟隨國際潮流,而是會考慮台灣市場的特殊性。例如,台灣資本市場規模較小、散戶比例高、金融機構相對保守等特點,都會影響監管策略的設計。
平台建置軸:從概念到實體的轉換
RWA代幣平台專案小組的成立,標誌著台灣RWA發展從概念驗證進入實體建設階段。截至2025年11月,小組已經召開3次會議,雖然具體內容尚未公開,但可以推測討論的重點包括平台的技術架構、營運模式、參與資格、收費機制等關鍵議題。
由周邊單位及金融機構共同籌組平台的模式,反映了金管會的平衡考量。一方面,需要傳統市場基礎設施機構的參與,以確保平台的可信度和與既有系統的相容性;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機構的參與,確保平台的設計符合市場需求。
平台的營運模式是關鍵挑戰之一。是採用中心化交易所模式,還是去中心化的點對點交易?是收取固定費用,還是按交易量計費?這些決定將直接影響平台的競爭力和永續性。
監理架構的設計同樣重要。如何確保交易的合規性?如何防範洗錢和市場操縱?如何處理爭議?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平台上線前有明確答案。金管會強調要「持續研擬」,顯示這些議題的複雜性超出預期。
國際鏈結軸:從觀望到行動的必要轉變
相較於法規調適和平台建置的具體進展,國際鏈結顯得相對模糊。金管會表示要「鼓勵小組成員透過既有管道交流」、「待法規與平台方向明確後推動國際合作」,這種表述顯示國際合作還停留在意向階段。
然而,國際鏈結的重要性不容忽視。BIS提出的「統一帳本」(Unified Ledger)構想,描繪了一個所有金融資產都以代幣形式存在、可以無縫交換的未來。如果台灣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跨境合作機制的建立,可能會成為全球RWA網路中的孤島。
香港的Ensemble計畫已經吸引了多家跨國銀行參與,進行固定收益、基金、貿易融資等領域的代幣化試驗。新加坡的Project Guardian更是聲勢浩大,40家機構的參與規模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台灣的國際合作顯得保守。
不過,台灣也有其優勢。台灣的金融科技實力、完善的監管框架、穩定的金融環境,都是吸引國際合作的籌碼。關鍵是要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等待。
國際經驗的具體案例
香港模式:務實監管與市場開放的平衡
香港SFC在2023年11月發布的《中介人從事代幣化證券相關活動的指引通函》,展現了典型的香港風格:務實、明確、市場導向。
通函最引人注目的是不再一概將代幣化證券視為複雜產品,開始允許一般散戶參與。這是重要的政策轉變,顯示香港監管機構對代幣化技術的信心增強。但這種開放是有條件的,SFC同時強調了兩類特殊風險:持有權風險(代幣所有權移轉的法律效力問題)和技術風險(區塊鏈分叉、網路中斷、私鑰管理等)。
香港的Ensemble沙盒計畫展現了另一種可能性。與其等待完美的法規框架,不如先在受控環境中讓市場參與者實驗創新。這種「邊做邊學」的方式,讓監管機構能基於實際經驗制定規則,而不是憑空想像。
「相同業務、相同風險、相同規則」的原則簡單有力。這意味著,不管是傳統證券還是代幣化證券,只要業務本質相同,就適用相同的監管要求。這種方法避免了監管套利,也讓傳統金融機構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加坡經驗:政府主導與市場創新的結合
新加坡的approach截然不同,展現了小國大戰略的特色。MAS不只是監管者,更是創新的推動者和參與者。
Project Guardian的規模和深度台灣很難匹敵。15項試驗不是簡單的概念驗證,而是涵蓋基金、債券、外匯等多種資產類型的深度探索。6種法定貨幣的參與顯示了跨境互通的雄心。40家國際機構的加入,讓新加坡成為全球RWA創新的樞紐。
Guardian的成功不是偶然的。MAS提供的不只是監管沙盒,還包括技術支援、法律諮詢、甚至資金補助。這種全方位的支持,大幅降低了金融機構參與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守護者批發網路」和「Global Layer One」等倡議,顯示新加坡的野心不只是在本地市場創新,而是要建立全球性的基礎設施。這種思維值得台灣借鑑:在數位時代,市場邊界越來越模糊,只有具備全球視野才能在競爭中勝出。
MAS的雙軌策略也很有啟發性。一軌是利用現有法規提供確定性,另一軌是透過實驗探索可能性。這種平衡讓新加坡既能維持金融穩定,又不會錯過創新機遇。
歐盟與其他地區:法律確定性的追求
歐盟MiCA的通過是全球RWA發展的里程碑。這部涵蓋各類加密資產的綜合性法規,為27個成員國提供了統一的監管框架。2024年部分條款生效後,市場反應普遍正面,顯示法律確定性對市場發展的重要性。
德國的《電子證券法》更是先行一步,早在2021年就為加密證券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地位。這部法律允許證券完全以電子形式存在,不需要實體憑證,為代幣化掃除了法律障礙。德國的經驗證明,清晰的法律框架可以促進創新,而不是阻礙創新。
BIS創新中心扮演的角色也值得關注。作為各國央行的合作平台,BIS不只是研究機構,更是標準制定者和協調者。台灣雖然不是BIS成員,但應該密切關注其動向,適時參與相關項目。
證交所研究的五大轉型方向
台灣證券交易所發布的研究報告,五大轉型方向清楚勾勒出證交所想在RWA時代的新定位。
標準化基礎設施開發
證交所提出要建立「可互操作的區塊鏈基礎設施」,這個目標看似技術性,實則具有戰略意義。在區塊鏈世界,誰掌握了標準,誰就掌握了話語權。證交所有60年的市場營運經驗,如果能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區塊鏈時代的技術標準,不只能確保自身的relevance,更能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方向。
統一跨平台交易標準的提議更是切中要害。目前各種區塊鏈平台百花齊放,但缺乏互通性。如果證交所能主導建立統一標準,讓不同平台的代幣資產能夠互相交易,將創造巨大的網路效應。
法規與技術標準支援
作為「監管與市場的橋樑」,證交所的角色定位很準確。監管機構需要了解市場實務,市場參與者需要理解監管要求,證交所正好站在兩者之間。在RWA時代,這種橋樑角色更加重要,因為技術創新與法規要求的落差更大。
整合代幣資產規則到更廣泛監管體系的任務艱巨但必要。不能讓RWA成為監管孤島,必須與現有的證券法規、會計準則、稅務規定等相銜接。證交所的經驗和影響力,使其成為推動這種整合的理想人選。
監理沙盒與先導測試
提供測試環境不只是技術服務,更是風險管理。在真實市場測試新技術風險太高,但純粹的實驗室測試又缺乏真實性。證交所提供的監理沙盒可以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收集營運數據支持法律改革的提議很有遠見。法規制定不能憑空想像,必須基於實際數據。證交所如果能系統性收集和分析RWA交易數據,將為政策制定提供寶貴的實證基礎。
產業協作與創新推動
協調各方利益相關者從來都不容易,在RWA領域更是如此。資產管理公司、技術提供者、託管機構、法律顧問等各有各的利益訴求。證交所的中立地位和市場影響力,使其有能力扮演協調者角色。
促進端到端解決方案的目標很重要。RWA不是單一技術或產品,而是涉及發行、交易、清算、託管等多個環節的完整生態系。只有各環節都到位,RWA才能真正落地。
投資者教育與保護
利用現有平台推廣認知會是聰明的策略。包括完善的投資人教育體系,像是網站、刊物、講座等。將這些資源用於RWA教育,可以快速提升市場認知。
風險披露的強化更是必要。RWA雖然帶來很多好處,但也有其特殊風險,例如智能合約漏洞、私鑰遺失、跨鏈橋攻擊等。投資人必須充分了解這些風險,才能做出明智決定。
當前進展總結與待解問題
已完成事項的成果盤點
2025年9月25日POC的完成,是台灣RWA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這不是簡單的技術測試,而是涉及多家機構、多種資產、多個場景的綜合驗證。技術可行性的確認,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專案小組的成立和運作顯示了組織上的準備。RWA代幣化小組、RWA代幣平台專案小組、數位資產專題委員會等,形成了多層次的推進機制。這種組織架構確保了政策制定的專業性和連續性。
法規研究的委外進行是務實的選擇。集保和櫃買中心都是市場實務的專家,他們的研究將更貼近市場需求。這比純粹由監管機構閉門造車要好得多。
進行中事項的關鍵節點
11月下旬的法規調適會議備受期待。這將是各方觀點交鋒的場合,可能決定台灣RWA法規路徑的方向。是選擇修法還是解釋?是優先推動哪類資產?這些問題都可能在會議中有初步答案。
平台架構的持續研擬已經進行了3次會議,但具體方案尚未公布。市場參與者都在觀望,希望了解平台的技術規格、參與門檻、收費標準等關鍵資訊。這些細節將決定平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國際經驗的持續觀察不應該只是被動學習,更應該主動參與。香港、新加坡的快速發展,對台灣既是壓力也是機會。如果能與這些市場建立合作關係,可以加速台灣RWA的發展。
待解決的四大關鍵問題
法律監管路徑的最終選擇仍懸而未決。雖然目前傾向於修法加解釋的混合模式,但具體如何操作還不清楚。市場需要明確的信號,才能決定投入多少資源。
市場規模與流動性建立是最大挑戰。沒有流動性,再好的技術也沒用。如何吸引足夠的參與者?如何創造交易誘因?這些問題需要創新思維。
傳統中介的角色定位關係到市場結構的根本變革。是完全去中介化,還是混合模式?傳統機構如何轉型?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利益重分配問題。
跨市場風險傳遞防範容易被忽視但極其重要。RWA連接了傳統市場和數位市場,如果一邊出現問題,可能傳導到另一邊。需要建立有效的風險隔離機制。
馬克碎念
RWA在台灣的發展,正處於從實驗轉向實踐的關鍵時刻。技術驗證的成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這項創新融入既有的金融體系。
技術從來不是台灣的問題,問題在於決心和執行力。POC證明了台灣有技術能力,但從POC到商業落地,需要的不只是技術,更是法規的明確性、市場的信心、以及各方利益的協調。這些「軟性」因素往往比技術更難處理。
馬克特別關注傳統中介機構的轉型。證交所、集保這些機構是台灣資本市場的基石,他們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RWA的成敗。從研究報告來看,他們展現了擁抱變革的意願,但意願能否轉化為行動,還需要觀察。
國際競爭的壓力是永遠存在的,不只是區域金融中心的競爭,更是金融基礎設施革命中的卡位戰。誰能率先建立起完善的RWA生態系,或許就能在未來的數位金融版圖中占據優勢。台灣如果錯過這波,可能不只是錯過一個機會,而是錯過一個時代。
9家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央行的支持、集保的投入,都顯示台灣金融業不是沒有創新動能。關鍵是如何將這股動能導向正確方向,不要在猶豫和妥協中消磨殆盡。
最後,RWA的本質是信任的數位化。在這個轉換過程中,如何保持甚至增強市場信任,是最核心的課題。技術可以帶來效率,但只有信任才能帶來採用。期待11月下旬的法規會議能帶來更明確的方向,為台灣RWA的下一階段發展定調。
首圖連結:https://ml.globenewswire.com/Resource/Download/2eddd729-909d-4411-911d-15862d20b5b8/image1.jpe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