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 MarkReadFintech

Share this post

NFT是藝術界的顯學還是險學?

www.markreadfintech.com
趨勢分析

NFT是藝術界的顯學還是險學?

Mark Lin
Jul 12, 2022
Share this post

NFT是藝術界的顯學還是險學?

www.markreadfintech.com

NFT 的現實面

當Christie’s 賣出天價6900萬美元的jpeg檔, NBA開始販賣精華短片、一個貓咪gif 要價63萬美元、全世界不管有沒有投資知識和藝術知識的人都在瘋NFT,而一些NFT 的現實面必須被知道。

NFT 市場的進入門檻

如果你覺得Opensea, Rarible, Nifty Gateway等NFT 平台興起,創作數位作品的藝術家(可以是音樂、動畫、攝影)的春天要來了,但事情可能沒那麼容易。

NFT 需要錢投資

藝術家並不是做了一項作品,上傳到平台、坐等鈔票,那麼單純。首先,他們必須先創一個加密貨幣錢包,準備一些週轉的加密貨幣(保守起見可能要準備個2000美元)。這些錢是用來付:

  1. Minting fee 鑄造費

  2. Gas 燃料費

將這項作品放到網路以及區塊鏈上時,需要一個編號,這個編號也是之後買家最重視的數位認證,紀錄著關於這項作品的一切交易資訊。而買進賣出等交易動作,執行合約、使用儲存空間、則牽扯到瓦斯費。不同的動作需要支付相對應燃料費,而燃料費又是無時無刻在波動。道理就像是開車需要加油,開越久要付越多油錢,而油價時高時低。

總而言之,如果藝術家貿然闖入NFT 市場,沒有計算好鑄造費和燃料費,可能賣了作品還賠錢。

平台競爭激烈

再者,有些NFT 平台(像是rarible) 主打不用經過審核,不需要配合任何機構的「審美標準」,任何人的作品都能放上來交給市場的眼光定價。初衷是為了去中心化,打造一個齊頭式平等的藝術平台。不過,這導致平台上出現很多劣質作品。

門外漢、想賺快錢的人、想奮力一搏的小藝術家,原本就有錢有人氣的藝術家,所有人都蜂擁至這些NFT 市場,平台上的作品目不暇給,高品質和劣質的混在一起。即便有許多慧眼獨具的投資者每天在瀏覽這些平台,藝術家要想辦法讓自己的作品從幾百萬件魚目混雜的作品當中站出來,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現實名氣還是很重要

至於Nifty Gateway, Opensea, Super Rare, 等平台,則需要審核通過,藝術家才能開始刊登作品。有時,社群平台不夠豐富、作品集不夠成熟等等種種原因都會導致申請被拒絕。

台灣藝術型NFT 市場發展

提到台灣的藝術型NFT,「Wasted Wild 荒野」是不可忽略的項目之一,該項目是透過發行團隊Capsule Vault 作為集合式創作平台,結合了十位台灣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創作 23 隻聯名特殊版,希望能藉此推廣不同風格、不同媒材的藝術系統。

此外,該項目緊握「藝術」與「公益」的核心,將NFT 與生態保育議題相連結,並借NFT的應用將所得回饋給生態,從瀕危的野生動物出發,Wasted Wild在陸、海、空三個環境當中,選擇了犀牛、螃蟹和渡渡鳥做主角,並呼應「藝術」核心價值,以團隊強項CGI電腦合成影像,以3D的方式呈現。 

團隊介紹

隨著人們開始往虛擬的世界去探索,促使了Capsule Vault的成立,團隊背景容納了策略設計、數位建築、 裝置藝術甚至是動畫師與工程師等多元領域的人員。 作為集合式創作平台能提供更遼闊的空間去整合當代的藝術能量,與台灣各創作領域的優秀藝術家碰撞,並進一步將台灣的創作能量推向國際。


「讓世界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這是台灣Capsule Vault 新創藝術團隊的核心價值,目前推出的兩個項目「荒謬植物園 Absurd Arboretum」及「Wasted Wild 荒野」,都持續透過作品推廣環境、動物保育等永續性議題,並以種植植物、捐贈項目獲利等方式為世界盡一份心力。

馬克碎念

NFT 打破了框架,未來我們很有可能看見更多產業湧向NFT,創造五花八門的NFT。然而,這陣狂潮過後,留下的會是哪些藝術家、哪些投資人、哪些真的能流傳世代的作品? 還是,巨大碳排和能源消耗?不管是哪種作品或是藝術型態,可能都淪為短暫的風潮,但更該被關注的是,背後的技術與機制對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改變。

Thanks for reading 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 MarkReadFintech!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Share this post

NFT是藝術界的顯學還是險學?

www.markreadfintech.com
Comments
TopNewCommunity

No posts

Ready for more?

© 2023 Mark Lin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