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Julia 吳卓源、周興哲、陳芳語等歌手紛紛推出NFT音樂作品,電影導演王家衛也將其在《花樣年華》中不曾曝光的橋段,以NFT的形式在蘇富比拍賣,我們可以看見越來越多的創作都變成NFT,為何娛樂圈的人也都在瘋NFT呢?NFT真的能為創作者帶來更多的價值嗎?
馬克先帶你來看看NFT藝術品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它又有什麼價值呢?
NFT是什麼?
NFT(Non-Fungible Token),中文為非同質化代幣。我們可將幣分成同質化代幣和非同質化代幣,前者就如同常見的比特幣、以太幣、美元、新台幣等,它們可以相互替換、交易,但非同質化代幣間不同質,無法相互替換,因此每個NFT都是獨一無二的,也無法被取代。因著這樣的特性,NFT得與特定資產掛勾,當作這些資產的所有權證明。
NFT如何與數位資產掛勾?
在區塊鏈的世界任何的紀錄都是公開且無法被修改的,再結合NFT非同質化的特性,讓數位資產與NFT一同存放在區塊鏈,就像把這些數位資產給代幣化,NFT會給它們一個專屬的ID(或可稱做數位憑證),如此一來就能證明這些資產的真實性,並記錄各種買賣資訊。倘若你的數位資產跟NFT儲存在不同的區塊鏈上,就要小心你的數位資產與NFT間如果斷開連結,你的NFT可能就會變得一文不值。
藝術型NFT的興起
NFT 的概念其實早在 2017 年就被加密貓CryptoKitties 的創始人兼CTO Dieter Shirley 就被正式提出,NFT 的爆紅則是在2021年:美國數位藝術家Beeple 的創作圖檔「每天:最初的5000天」,透過佳士得拍賣該作的數位資產NFT,最後以折合台幣高達19.5億的天價賣出,並以區塊鏈上的以太幣作為交易幣別,原本可謂毫無交集的加密貨幣、流行插圖與傳統視覺藝術圈突然有了連結,也讓NFT 自此聲名大噪,更引起藝術界的好奇。
任何一位數位藝術家都可以鑄造一個代表自己數位作品的NFT,無論是誰擁有該NFT,都可以追溯其來源至原始創作者,這些資料,包含創作者、中間的各擁有者,各擁有者以何價格交易等資料都會紀錄在該項目中且任何人皆可查閱,解決了傳統創作著作權認定的痛點。
重新找回音樂作品收藏的價值
數位時代獲得資訊的方式越來越容易,網路上充斥著各種盜版音樂、電影,「拒絕盜版 支持正版」始終只是一個口號,歌手的創作空間越來越艱難,加上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少人會收藏實體專輯。NFT 的出現則為娛樂圈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不只提供另一種收藏作品的形式,也讓粉絲可以有獨特的專屬感,即使都是同一首歌曲,變成NFT 後每個人收藏到的都是獨一無二的。
是商機?還是一場騙局?
隨著加入市場的人越來越多,不乏出現許多鉅額交易,像是前面有提到的「最初的5000天」,甚至是推特創辦人Jack Dorsey 的第一條推文「just setting up my twittr」也轉為NFT 形式並以 290萬美元出售。雖然交易本來就是基於需求而起,只要買賣雙方同意就能成交,不過如此之高的金額,也足以看出這個市場的短時間過熱的程度。
馬克碎念
我們可想見NFT的應用一定會越來越多元,除了上述提到的音樂NFT外,其他像是寫真集、球卡、迷因、虛擬土地等各種數位資產,只要有防偽、驗正的需求,都可以轉為NFT 的形式供人們收藏、投資,但是NFT 真的這麼厲害嗎?真能解決藝術家、創作者的困境?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網路世代成年以後掀起的NFT 熱潮,也象徵了Z 世代年輕人藝術鑑賞方式的改變,他們更願意購買虛擬藝術品,同時支持藝術家的勞動付出或是作品概念。對於藝術界來說,由於這些數位創作的價值得以被體現,也鼓勵了越來越多人投身藝術領域,才是NFT 對於藝術界最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