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 MarkReadFintech

Share this post

金融業MA職位探索

www.markreadfintech.com
趨勢分析

金融業MA職位探索

Mark Lin
Jul 29, 2022
Share this post

金融業MA職位探索

www.markreadfintech.com

畢業季即將來臨,許多應屆畢業生也在開始如火如荼地找工作,而 「MA」 一直都是新鮮人的首選,特別是金融業的「MA」,不過金融業的 MA 職缺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麼熱門?又需要什麼樣的特質呢? 身處畢業季的你是否也想投身金融、銀行業的MA 卻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呢?今天就讓馬克帶你來認識這個職位吧!

MA 是什麼?

MA 是Management Associate 的縮寫,有些公司稱為MT(Management Trainee),中文通常稱為儲備幹部、儲備主管、儲備菁英等,具體來說是一個培育管理人才的計畫,透過1-2年的培訓,成為企業之中級或高層管理人員。計畫目的是希望藉由比較好的待遇和發展機會,選出實務經驗較缺乏、但擁有高度潛能的新鮮人,透過部門輪調、專案執行、師徒制指導等學習計畫,培養自家人才。

為什麼MA這麼夯?

一、薪資福利
各家MA 薪資雖然有些許落差,但大致來說,首年年薪包括年終獎金,大部分落在新台幣70萬~100萬之間(第一年因為剛進去半年就領年終獎金,計算期間約7月至12月,按照比例年終獎金只能領50%)。又因為外商銀行、本土民營、泛官股的薪資結構都不一樣,包括每月本薪、額外加給、年終獎金、個人績效等差異,才會有比較大的差異。

到了第二年,如果考核績效優秀,就有機會領破百萬的年薪。計畫結束後就會依部門不同、個人表現等有所差異,可能每年年薪有5萬~10萬的增幅,如果獲得升遷則會有更快速的增幅。

雖然也有不少比金融業MA 起薪還高的職缺,但多屬工程師、醫生、律師、機師等專業技能族群,文組及商學院學生的機會相對較少,MA 也被視為快速獲得百萬年薪的最佳選擇,成了許多新鮮人擠破頭的「金飯碗」。此外,福利方面 MA 多也享有特別的優待。


二、完整的學習計畫

受到公司重視除了表現在薪資福利外,也會在MA 們上投入眾多資源的完整學習計畫,能看出公司對MA 的看重。

1.部門輪調
金融業業務涉及許多不同領域,輪調的最大意義在於讓學習力強MA 們,能夠以較宏觀的角度,快速了解整個組織的分工運作,並且培養在各單位的人脈,有利於未來從事跨單位專案順利進行,對有志於未來走向高階管理人來說,是相當有幫助的學習設計。

2.專案指派
專案指派通常是工作輪調期間的主要任務,也是評核該輪調期間表現的重要依據。專案指派常是分析該單位尚未被解決的問題,發現問題後,提出解決的執行方案;或是發現該業務領域的新機會。之所以被賦予這種性質的專案,是因為MA 通常被要求的學歷水準較高,單位主管也大多認為MA 應該具有良好的本職學能與理論基礎,加上新進MA 許多都是社會新鮮人,因此MA 常被賦予以客觀第三人,或尚未被框架綁住的白紙角色,提出不一樣的觀點。

這些專案在輪調期間結束前,大多會被要求製作一份結案報告,向中高階主管呈報,作為這段期間在該單位的成果發表,這份報告的成績也會影響未來單位的分發及年終績效。


3.與高階主管交流
MA 也有機會和金控高階主管(例如董事長、總經理)等接觸交流的機會,可能是固定的餐敘時間、讀書會等,透過這些機會與高階主管交流,也會獲得主管們建議與指導,而這些機會都是一般員工比較少有的。

除了高階主管,到各單位輪調時,通常也會安排一位前輩擔任Mentor,給予的協助往往更詳盡、更即時。透過在職訓練(On the Job Training),隨時隨地都有人協助,往往是一名菜鳥MA 是否可以快速融入部門文化與上手業務內容的關鍵。

4.專業技能的訓練

(1)入職新生訓練
多數MA 計畫的第一天就會開始新生訓練。期間為一個星期到一個月,甚至集體到外部訓練中心進行團體生活的集訓,例如台新、中信等,集訓課程不外乎公司文化、公司組織架構、簡報技巧、金融業禮儀、金融專業知識、團隊建立等。 這段期間甚至要進行團隊分組競賽,在短時間內根據指定主題做出訓練結案報告,直接向高階主管發表,考驗新進MA 的創新、合作、抗壓、簡報及邏輯等能力。

(2)專業知識
一個健全的MA計畫,一定會在培訓期間安排大量的專業知識課程,當然會依據所屬的事業單位而有所不同,例如:個人金融、法人金融、財富管理、證券、保險、風險管理、資本市場、經營管理等。不同事業處的上的課程也不盡相同,不過基本上銀行核心的績效管理、授信、稽核、內控、專案管理、資料分析、企業社會責任、作業風險、信用風險、金融法規、營運績效管理、資訊安全等基礎課程一定免不了,不論在哪個事業處,這些都是金融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常識。

(3)海外培訓
海外培訓主要以外商MA 機會較多,例如:匯豐銀行的年輕銀行家MT(Management Trainee)計畫,通常會安排到香港進行短暫培訓,以及到匯豐海外相關部門進行數個月輪調;星展銀行也會將新進MA 派到新加坡總部進行訓練;花旗銀行也會視需要到新加坡、香港進行訓練。本土金控如富邦金、國泰金也會將MA 短期派到香港進行特訓。這些海外培訓不外乎讓新進儲備幹部能迅速適應新環境,接受與外國MA 同事競爭的刺激,並且考驗和跨國同事一起完成任務的能力,同時也是建立海外人脈的好機會。

三、較高的升遷機會

MA 最大特點是,升官起步至少比別人快3年,更有數據指出平均花5年就可以升到一線主管,像是中信的MA 計畫只要通過第一年培訓即晉升襄理,第二年結訓合格即晉升經理,相較之下,一般員工就算表現好,從專員升到襄理至少要兩到三年,襄理到經理也需花費要兩到三年,整體來說,MA的晉升速度大概會比一般員工快 2-4倍左右。

MA競爭激烈

每家銀行每年大約都會收到上千封履歷,最後的錄取名單約只有二~三十名,MA 每一次過關斬將,銀行都會刷掉八成以上的應徵者,平均錄取率約是2%,可以說是比考博士還難。像是去年的國泰銀行MA 徵才,總共約2,400人投遞履歷,競爭3大MA 職缺(包括金控GMA、人壽CIM、銀行CMA),應徵不到30個職缺,錄取率僅達1%,另外像是元大金控的錄取率也只有1.6%。

MA需要具備什麼?

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看看MA 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1.學歷
基本上高達70%以上的MA 計畫都需要研究所以上的學歷才能申請,但還是有中信、元大、中租、花旗、匯豐、渣打等開放大學學歷申請。MA 是個高學歷門檻的工作,而且通常大學學歷能錄取,都是學經歷極優秀的菁英,所以MA 的確是個高學歷門檻的工作,因此值得高起薪的待遇。

2.語言能力
幾乎全部的MA計畫都要求一定程度的語言能力,絕大部分是英文,少數如第一金控、兆豐金控要求日文,甚至西班牙文、法文。而英文大多數都要求多益成績750分的最低門檻,有志於MA 的求職者們,一定要趁著在學校期間加強各種外語能力,並且分數越高越好

3.工作經驗
這是MA 與多數產業最不一樣的地方,多數MA 計畫要的都是畢業兩年內的新鮮人,主要是想從頭培養起,過長的工作經驗反而會降低學習的可塑性。因此應屆畢業的新鮮人資格是沒問題的,但少數如中信、富邦、國泰、元大、花旗等會將兩年內的工作經驗視為加分,主要是因為這樣的應徵者具有相關經驗,未來工作上比較快上手,且同時還保有新人般可塑性的優點。

4.軟實力
軟實力的體現,包括強烈的企圖心,高度的抗壓能力,注重團隊精神,以及積極的工作態度。這是每項MA 計畫一定都會要求的條件,之所以給MA 那麼好的薪水、福利,就是希望MA能快速成為獨當一面的領導者,未來幫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此外,客觀條件上儘量豐富自己在履歷裡學歷、語言、證照、工作經驗、實習、社團經驗、校內外競賽、交換學生等,也能替自己的軟實力背書。

MA的下一步?

計畫多數為期兩到兩年半,結束前公司會請 MA 提交志願表,再依照個人能力、組織需求進行媒合。然而,有許多家銀行其實都有淘汰制度,有許多MA 在計畫中程時就會被淘汰,此外也有MA 分享過:「MA 這個角色其實是雙面刃,因為你是 MA,所以比別人有更高的能見度;也因為你是 MA,所以必須接受主管對你的期待、該加的班、該做、不該做的事都不能喊苦。」

這些優秀的錄取者都是在千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的,加上定期的淘汰篩訓制度導致存活率低,一年甚至可能只會剩下2-3個人能存活,不過也因為種種嚴格的標準,拿到MA 的 offer 也好比一張求職入場券,因此有些MA 也會看好機會,趁勢往外發展。總而言之,MA 的工作看似光鮮亮麗,實則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

馬克碎念

時常聽到許多想進入金融產業的新鮮人對於MA 有興趣,除了薪資的誘因之外,MA 所帶來的光環也特別吸引人。但馬克認為一定要先好好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除了興趣與專業領域外,也要思考自己的個性與心理素質適不適合MA 這個職位,尤其在這麼高度的競爭下,有強大心理素質的人才能真正證明自己的能力。

每一種工作沒有絕對的好壞,找到適合自己的比較重要。選擇是個重要的課題,職涯發展路上,關鍵是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而後續更重要的是努力,不管做什麼選擇,努力才有辦法累積足夠的能量,未來才能變成掌握選擇權的人。即將到來的畢業季,也鼓勵大家多多問問自己的學長姐相關意見,再踏出第一步。

Thanks for reading 馬克解讀金融科技 | MarkReadFintech!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Share this post

金融業MA職位探索

www.markreadfintech.com
Comments
TopNewCommunity

No posts

Ready for more?

© 2023 Mark Lin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