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餐飲業線下實體營運佔比重相當大,自從2019年起外送平台興起,加上疫情的衝擊大大地影響餐廳業者的線下經營,降低了餐廳業者的實體營收。這樣的改變也讓消費者打破距離限制,有了更多的選擇,對餐飲業來講,線上與數位科技的應用也變得更加重要。
疫情之前,iCHEF 幫餐廳提升服務效率,幫客人拆帳買單;疫情之下,它幫餐廳整合線上線下訂單,組織互惠社群共享資源,這就是全台最大餐廳管理服務平台 iCHEF。
iCHEF在做什麼
iCHEF 以POS(Point of Sales )為核心,提供一個科技平台協助餐廳: 點餐結帳、線上接單、會員集點、印發票、成本控管、銷售分析等服務。
若大家去餐廳吃飯時,看到服務生拿著iPad 做點餐訂位註記,很有可能那家餐廳就是使用iCHEF 的服務。
iCHEF和餐飲業者共存共榮
餐廳需要每月訂閱iCHEF 的軟體,搭配使用自家iPad 或買斷iCHEF 提供的硬體(iPad 或其他)。由此可見iCHEF 的商業價值在於源源不絕的訂閱費,只要餐廳有客源有收入,就有iCHEF POS系統的需求。iCHEF 和餐廳彼此間是共存共榮的關係。
正因為如此,iCHEF 除了提供軟體硬體,還積極打造售後服務團隊和餐廳業者的社群。到店安裝教學、免費試用和維修、全年無休的線上客服…餐廳業者遇上操作困難也能即時找到支援。需要創業資訊,iCHEF 也組織旗下合作餐廳成為「餐廳幫」,提供創業資訊、線上課程等資源。
iCHEF 從販售單一POS 系統的公司,逐漸深化服務,成為餐飲業者開店初期、中期、成熟階段的協助者。
接單和支付整合
iCHEF 繼去年串連UberEats 外送平台,2021年八月初也宣布和foodpanda 合作。iCHEF 會整合來自三方線上訂單: 餐廳自身網站、兩大外送平台龍頭、Line 點餐;再加上線下單,將繁雜的資訊在雲端梳理好,交付給餐廳出單。
iCHEF 支付整合的功能也很強大。消費者想要現金、刷卡、行動支付付帳也都支援,不會讓服務生搞得焦頭爛額。
iCHEF 也聯手凱基銀行推出紓困貸款。餐飲業者拿iCHEF 資料,不用另外提供營收證明,可以更容易快速地通過銀行貸款審核,申請經濟部紓困方案也更方便。
近況更新
iCHEF 從2020年推出後,採行的一直是收取月費制的商業模式,不過因為疫情的影響,加入的餐廳數量越來越多,截至2021年下半年,點餐網站處理了150萬筆訂單,巨幅拉高了維護、伺服器與團隊擴編成本;除此之外,真人客服案件數量也比去年成長了170%,最高單月增長了3,407件,研發與維護點餐網站一年的投入,高達新台幣8位數,一度讓團隊撐不下去。
新的商業模式—固定月費制&交易分潤制
iCHEF決定在2022年2月,將「點餐網站」轉型為「雲端餐廳」,商業模式採用交易抽成制,目前抽取信用卡、LINE Pay結帳各5%、3%,現金交易則不抽成。也因為收取費用,雲端餐廳不只能網路接單,還新增了許多功能,都是為了讓餐飲業者接到更多的訂單,包含:桌邊掃碼點餐、用LINE接單、線上線下會員同步等。
也就是說iCHEF 會有2套主力產品:一是固定月費的iCHEF POS 服務;二是採用抽成分潤制度的iCHEF雲端餐廳。
新服務採用抽成製度,可以降低餐飲業者固定費用的壓力,用多少、付多少,iCHEF 團隊也可以更無後顧之憂地替餐廳拚訂單。
馬克碎念
現在做什麼生意都講求數據分析,不管是先前介紹過的美國CRM 龍頭Slaesforce ,還是本土起家專注在餐飲業的iCHEF ,都是看準這樣的需求,讓各行各業可以免於應付複雜的銷售數據,而是省心地做好產品和服務。
iCHEF新推出的商業模式,雖然使用者付費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對於餐廳業者來說,重點是「信任」問題,iCHEF 曾經給出的承諾跳票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不過,換個方向想,新的商業模式也讓iCHEF 有了誘因替餐廳接更多訂單,讓雙方有了共同的目標,說不定反而是一種更健康的合作模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iCHEF 的所獲取的資料含金量當高,銷售數據可以轉換的方向非常多,譬如說商家貸款的另類數據來源之一或消費習慣、趨勢分析等等,這些未來都可以為iCHEF 的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這些額外提供的價值有機會幫助iCHEF 站穩產業的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