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身分新時代啟動:Fast-ID 一次註冊萬家通行的金融未來
臺灣金融服務長期面臨身份驗證流程重複、體驗斷裂與資安風險高等問題。民眾在不同金融機構申辦服務時,需多次提供資料與驗證身分,不僅降低使用意願,也增加營運成本。准此,金管會推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金融 Fast-ID)機制,並建置驗轉中心。Fast-ID 採國際 FIDO 標準與分散式架構,強調隱私與安全性。此舉不僅簡化申辦流程、降低金融機構成本,更推動金融數位化,打造便利且安全的數位金融新生態。
Fast-ID 的亮點有哪些?一分鐘速讀
傳統痛點 — 過去金融服務驗證機制重複冗長,用戶須多次上傳證件、重填資料,流程不僅低效,也增加了密碼重複使用與資料集中存放的資安風險。
政策啟動 — 為解決驗證困境,金管會推動「金融 Fast-ID」與「驗證轉接中心」計畫,由財金公司建置營運,實現跨機構身份驗證互通,是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的重要里程碑。
技術核心 — Fast-ID 採用國際 FIDO 規範,強調無密碼驗證與分散式資料管理,不儲存私鑰與生物特徵,降低單點攻擊風險,確保高度安全與隱私。
多方效益 — 民眾可享「一次註冊、跨行通用」的便利;金融機構可節省成本、強化風控;監管單位可提升資訊透明與防詐效率,共同推進臺灣數位金融生態升級。
傳統身份驗證機制的痛點與轉型背景
(一)傳統驗證機制的系統性挑戰
傳統金融服務的線上流程存在嚴重的用戶體驗斷裂問題。過去,民眾若欲向一家從未有過往來的金融機構申請新服務,必須重複提供各種身份證件,並手動填寫個人資料。當轉換至另一家金融機構時,這些流程又必須從頭開始,既繁瑣又低效。
這種「重複驗證」和「重複輸入」的模式不僅嚴重影響數位服務體驗,也是數位金融轉換率低落的關鍵阻礙;對於金融機構而言,重複的資料核對流程亦增加了不必要的營運成本。在數位金融服務成為常態的今日,這種低效率的流程已無法滿足市場對快速、便捷服務的需求。
(二)傳統驗證機制的資安弱點
傳統的身份認證方式高度依賴密碼和簡訊 OTP 等方式驗證,導致系統性資安風險居高不下。用戶往往在多個平台重複使用相同密碼,伺服器一旦被攻破就可能造成大規模資訊洩漏,加上機構各自保存用戶敏感身份資訊,也形成集中存放的風險。
相較之下,金融 Fast-ID 採用了國際 FIDO 標準規格,核心設計理念是不保存密碼、私鑰或客戶的個人生物特徵於伺服器端。這種分散式的設計,從根本上消除了大規模密碼洩露的風險,同時滿足了日益嚴格的金融監管標準對高安全與隱私保護的要求。
Fast-ID 的發展進程
(一)政策驅動
金管會推動「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金融 Fast-ID)機制」,期間歷經兩個關鍵階段:第一階段為 2021 年起的技術驗證期,主要促成同金控集團內各機構間的數位身份驗證互通。而第二階段發展重點,就是金管會 2023 年公佈「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 2.0」中所提及的,將建置「金融 Fast-ID 驗證轉接中心」。
第二階段的發展目的在於促進跨不同金融業別及機構間的全面互通與應用,代表著生態系統建構的開始;驗轉中心的建置也並非單純的市場行為,而是由頂層設計推動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升級。准此,顯示政府部門明確將提升跨機構身份驗證能力,視為加速臺灣數位金融整體發展和提升競爭力的核心目標。
(二)驗轉中心存在的必要性
驗轉中心的建立,解決了數位身份驗證中最難的「互信」問題。在沒有統一的驗證平臺前,金融機構彼此缺乏信任基礎。舉例來說,即使 A 銀行(IDP,驗證機構)已嚴格審核某客戶身份,B 銀行(RP,請求驗證機構)出於風險與競爭考量,仍不會直接採信該結果。不過,驗轉中心建立後,當 B 銀行發出驗證請求時,驗轉中心會將請求導向 A 銀行。在 A 銀行確認客戶身份後,會將「已成功驗證該客戶為本人」的結果,透過驗轉中心轉發給 B 銀行。
也就是說,在不交換任何敏感身份數據的前提下,驗轉機構可協助在金融機構間安全移轉身份信任。而財金資訊股份公司(財金公司)負責建置與維運驗轉機構,其作為中央銀行體系下的中立、具有公信力的周邊單位,是擔任跨機構信任代理(Trust Proxy)的理想選擇。
財金公司指出,首波有包括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兆豐銀行、臺灣中小企業銀行、元大銀行、玉山銀行及中國信託銀行等七家金融機構加入金融 Fast-ID 驗證轉接中心,而其他金融機構如土地銀行、合庫銀行、王道銀行、永豐銀行、新光人壽、全球人壽、群益金鼎證券及中租投顧等亦將陸續加入行列。
金融Fast-ID的技術基礎
(一)架構解析
金融 Fast-ID 的全名為「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Financial Fast Identity Online),其採用 FIDO 聯盟標準規格為核心,並符合 FIDO2 協議。FIDO 標準是全球公認的無密碼驗證標準,採用此標準也確保臺灣金融數位身份基礎設施直接與國際最高安全規範接軌。
再者,Fast-ID 系統採用分散式架構,是其資訊安全設計中最關鍵的戰略選擇。在該模型中,各金融機構必須自行建置 Fast-ID 伺服器,並獨立管理客戶的身份數據,免去將所有敏感身份數據集中儲存於一個大型資料庫的風險。分散式架構將風險分散到各個獨立的機構節點,降低了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的可能性及其帶來的衝擊,使得 Fast-ID 不僅能確保隱私安全、也能抵抗詐騙或資料外洩等威脅;此外,有了更高強度的身份查核,即使詐騙集團取得他人證件或個資,也難以冒用生物特徵來開立帳戶或操作交易,整體金融詐欺風險可望降低。
(二)系統嚴謹度
在 Fast-ID 和 FIDO 的架構下,用戶的私鑰和生物特徵數據被鎖定在其個人裝置的硬體安全模組內,金融機構無法存取;至於驗轉中心本身並不儲存客戶的核心身份資料,而是充當路由層(Routing Layer)和協調層(Coordination Layer)。它的核心功能是串聯不同的金融機構,負責跨機構身份驗證,並安全地轉發驗證請求與回應。驗證請求與回應在傳輸過程中經過 TLS/SSL 和公私鑰加密,以防止資料被惡意攔截或竄改。
綜合以上,Fast-ID 的系統在隱私保護方面表現出對國際標準的最高承諾。根據設計,金融機構之間僅交換「驗證成功或失敗」的結果,不會傳輸完整的身份資訊。請求驗證機構(RP)只需要獲得「該用戶已由信任的機構(IDP)驗證通過」的確認,即可繼續提供後續服務。這種身份驗證的用戶主控權模式,符合當前全球 Web3 時代對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fier,DID)趨勢的要求、也體現了嚴格的資料最小化原則,提升了用戶對自身數據和隱私的控制級別。
Fast-ID 驗轉中心的優勢
(一)對一般使用者的吸引力
1. 申辦流程簡化省時
驗轉中心的核心效益是提供「一次註冊,萬家通行」的體驗。民眾只需完成一次 Fast-ID 註冊,就能透過驗轉中心進行快速身份驗證,免除了逐家重複填寫資料與臨櫃驗證的麻煩、也無需再記憶複雜密碼,讓跨行操作如同單一平臺般順暢。此外,許多過去需親赴分行或繁複驗證的事項(如第三類數位帳戶開立、線上投保、證券開戶等)現在都能遠距一站式完成,使得數位服務體驗大大提升。
2. 更多元的服務可及性
可以想像的是,隨著 Fast-ID 驗證普及,使用者將可在更多場合運用這套快速、安全的身份驗證。未來不僅金融業,政府的 MyData 個人資料平臺或其他需要實名制的服務,或許都可能將導入 Fast-ID 登入驗證。這樣一套機制通行各種生活場景的模式,將有感提升數位生活的便利度。
3. 高強度安全保障
在提供身份驗證便利性的同時,驗轉中心也確保了高度的安全和隱私。首先,當機構需要使用者資料以供驗證時,系統在經過民眾同意後,才會透過驗轉中心導入留存於原註冊機構的基本資料。這項有條件、需用戶同意的資料傳輸機制,在滿足用戶便利性的同時,確保了隱私權受到尊重;再者,Fast-ID 提供了遠高於傳統密碼的安全性,用戶不再需要管理多組密碼或依賴簡訊驗證,降低了帳號被盜用的風險。同時 Fast-ID 採用國際 FIDO 標準,身份識別安全可靠,且私鑰或生物特徵數據不被保存於雲端或機構伺服器上,可有效避免隱私洩漏和多種網路攻擊,保障交易安全。
(二)對金融機構的好處
1. 降低營運成本
Fast-ID 驗轉中心的建立,讓金融機構能共享驗證結果、避免重複開發,藉由統一的技術架構實現資源整合與成本分攤。過去各機構需自行建置身分驗證系統,不僅投入龐大成本,也造成標準不一;如今由財金資訊公司集中建置與維運,參與機構僅需依照標準介接即可,大幅降低技術門檻與系統維護支出。金管會並協調財金公司提供獎助措施,如補貼請求驗證機構(RP)首年維護及交易費用,鼓勵更多業者加入。此舉不僅確保市場公平,亦加速形成共享驗證生態,推動金融服務創新。
2. 應用場景拓展、風控強化
驗證流程簡化後,用戶在申辦業務過程遇到的阻力將會降低,等於有更多潛在客戶能順利完成線上開戶、申請貸款或投保等動作,有助於數位業務的成長。業者估計,導入 Fast-ID 後將有數百萬既有客戶受惠、並更願意嘗試新的數位服務,整體市場滲透率因此提升;再者,Fast-ID 驗證可應用於多個高價值場景。驗轉中心的啟動,等同為機構安全地實施遠距、無接觸服務,也提供可信賴的技術依據,加速了機構的數位化轉型。
統一的高標準驗證機制亦提高整體金融體系的安全水位,減少詐騙帳戶流竄機會,金融機構遭詐損失的風險也隨之降低,銀行既能放心引入他行客戶、又不損及自身風控水準。同時,提供流暢又安全的數位服務將提升客戶信任與忠誠度,強化金融機構的數位品牌形象;而對中小型金融業者來說,可以透過驗轉中心,運用大型機構已驗證過的客戶身份來開辦業務,無需自行從零建置高強度的驗證系統,也省去了 IT 開發與 KYC 人力成本。
3. 促進產業共榮與合作
Fast-ID 為金融集團內部及同業間打造了信任橋樑,而驗轉中心是實現泛金融機構「跨業、跨域」互通的載體。有了這套機制,銀行可更輕鬆地與旗下證券、保險單位串聯服務。另外,這種模式也打破了傳統的行業壁壘,促進數據和服務在合規基礎上的安全流動,使跨機構合作的新商業模式成為可能。
(三)對監管單位的好處
1. 推動金融數位化與政策落地
建立驗證轉接中心是金管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 2.0」的重要里程碑。隨著此機制上線,大幅推進了臺灣金融服務數位轉型的進程,符合監管單位推動金融普惠、創新服務的政策目標。金管會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 Fast-ID 機制,擴大使用場景、並納入更多業者,共同發展更多元的數位金融服務 。
2. 強化安全體系與監理效益
Fast-ID 採用高標準的身分驗證與加密技術,過程中不保存密碼與生物特徵資料,顯著降低個資外洩與詐騙風險。統一的驗證標準讓 KYC、防制洗錢等制度更嚴謹,也有助於防堵不法開戶與金融詐欺。對監管機關而言,共同平台的建置不僅提升監理效率與資訊透明度,更確保所有參與機構遵循一致的安全規範,實現資訊安全與消費者保護並重的監理目標。
3. 促進產業協作與服務創新
驗轉中心由產官學共同推動,串聯銀行、公會與財金公司,展現監管與業界協作的新典範。透過導入 FIDO 國際標準,我國驗證體系得以與全球接軌,強化在國際資訊安全與數位身份治理領域中的影響力。此機制未來可延伸至跨部會與跨領域應用,如整合 MyData 平臺,進一步構築國家級數位身分基礎建設。同時,標準化的驗證流程降低了機構間轉換成本,使競爭焦點轉向服務創新與產品價值,推動金融服務模組化與市場深化,形成多贏的數位金融新格局。
首圖來源:https://grinews.com/news/wp-content/uploads/2023/04/ADDY6040.jpg




這跟目前的機制一樣,在安全性及「排除安全性」上無疑產生更大的漏洞。
以目前的仿真技術已經讓SSH後的裝置可以直接套用裝置持有人的生物特徵,而且讓「有心人士」掌握到驗證中心的控制權的目標更明確。
在手持裝置要順利使用各項金融系統,還是得在之前的流程在下點功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