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C 是什麼
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是央行未來可能發行的新型態數位貨幣,具備傳統貨幣的價值儲存、記帳單位與交易媒介功能,可分為提供一般消費使用的零售型 CBDC 及銀行與央行間清算使用的批發型 CBDC 兩種。CBDC 是數位形式的法幣,本質上是由政府(也可能是被批准的私人單位)操作和控制的資料庫。因此,控制資料庫的中央單位有能力阻止交易的進行、恢復交易、「凍結」資金,或將地址列入黑名單。
更詳細的介紹可以回去看看馬克之前寫的文章喔!➡️一同追蹤下一個法幣新時代:CBDC - by Mark Lin
想要在通勤的時候吸收也可以聽馬克的Podcast!➡️Ep.6 30分鐘了解央行數位貨幣:CBDC - by Mark Lin
央行發行數位貨幣的原因
全球約 90%的央行正在進行 CBDC 計畫,但目前大多數項目仍處於市場開發的起始階段。央行面臨著提供下一代支付工具的壓力,但各國一向保守的央行為什麼願意發展數位貨幣呢?
現金使用量的下降
根據調查,2014 年至 2021 年間,歐洲的現金使用量迅速下降約三分之一,這種趨勢有可能使許多經濟體的央行或公共資金的唯一來源邊緣化,央行需重新評估其在貨幣體系中的作用。
消費者對數位資產態度積極
全球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積極參與交易或持有數位資產,其中新興市場的比例尤其高。麥肯錫的一項調查指出,大約五分之一的受訪者(印度為 22%,巴西為 20%,美國為 14%)持有數位資產作為其金融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新興科技正顛覆傳統
部分央行認為,他們作為支付創新者的角色正在受到侵蝕,新興科技正在推動新一代模式。而 CBDC 具有改善傳統現金應用的潛力,例如透過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和增強金融包容性,央行透過帶頭設計流程能夠確保議題被充分討論。
建立更強大的地方治理
許多央行正在尋求對日益全球化的支付系統建立更強大的地方治理,作為傳統金融系統穩定性的維護者,央行也看到建立 CBDC 作為數位支付系統的潛在好處。
CBDC 模式
CBDC 與其他形式的數位貨幣有著根本的區別,因為它們是直接由央行存款或政府承諾支持,提供穩定價值的同時結合信任、監管穩定性和審計透明度方面的優勢。根據央行的預期目標和用例,CBDC 並非一定需要去中心化技術,可以在多種技術模型下部署,具有廣泛的可能性:可由中央銀行代理管理或透過數位帳本技術進行分配;能保存在卡片或手機錢包等實體設備上或作為純粹的數位資產存在;可以作為獨立代幣儲存在營運商中使用或直接從客戶持有的央行帳戶中進行交易。
在 CBDC 模式的眾多可能性中,央行都需要面臨一個基本決定:發行零售型 CBDC 還是批發型 CBDC,兩種作法都有各自的目標、用例和最終用戶。
批發型 CBDC (Wholesale CBDC)
批發型 CBDC 主要以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財務中心為主要用戶,目標是提高國內和跨境支付和證券的結算效率,考慮到當前流程的成本高且執行緩慢,能透過多方互聯和即時結算來降低交易風險,跨境結算可能是批發型 CBDC 的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選擇。
舉例而言,沙烏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央行發起的 Project Aber 測試使用聯合發行的數位貨幣作為兩國國內和跨境結算的工具,對於批發型 CBDC 來說,這是擴大獲得公共資金的潛在方式。
零售型 CBDC (Retail CBDC)
零售型 CBDC 則將消費者和當地企業作為最終用戶,目的為提高支付便利性,可能的用途包括支付社會福利、支付的現金替代品以及為無銀行帳戶的用戶提供服務( CBDC 只需要簡單的數位錢包就可以持有,不需要持有監管嚴格的銀行賬戶)。 CBDC 也能與智能合約結合,例如直接向稅務機關繳納銷售稅,以及在接受者滿足要求的情況下自動分配社會福利以達到經濟救濟等政策性任務。
為了確保該國貨幣區在全球的地位,各國央行必須與國際貨幣同業保持同步,維持自家貨幣競爭力,避免受到其他國家或央行的控制(如美元),而 CBDC 是央行在跨境貨幣競爭中潛在的政策工具之一。
央行架構 CBDC 的五大原則
CBDC 的每一個設計選項都適合不同的策略目標,當央行設定優先事項並確定如何最好地實現這些目標時,至少應該要考慮五個問題:
最終的結果是什麼?
與傳統貨幣相比,就採用度和普及度而言,最終想達成什麼目的?設計商業案例和場景應基於對當前和未來支付格局的市場評估以及現實的採用目標。目標群體是誰?
實現 CBDC 政策目標的第一步是確定範圍,關注任何使用者群體,如消費者、商業銀行和企業。CBDC 設計應基於使用者最重視的業務案例和功能,決策需利用金融科技的廣泛專業知識,而這些知識通常來自傳統央行組織之外。央行將扮演什麼角色
央行的參與可以是深度的,也可以是輕度的,透過建立和商業銀行或主要企業實體的長期公私合作夥伴關係(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可以最好地實現目標。需要哪些資源和能力?
央行可能需要新的決策流程,徵求建議書 (RFP) 流程對於評估技術選項來說是很有價值的練習,此外,央行應制定強化的變革管理實踐,並招募在發展夥伴關係方面經驗豐富的科技/金融人才。支付之外,央行還需要實施哪些變革?
為了實現先前提出的目標,需要進行改革來清除監管、商業支援和財政權利方面的障礙。舉例而言,普惠金融可以透過降低最低餘額閾值來推進,需在降低成本以及簡化(但不削弱)數位身分解決方案方面也進行改革以達成目標。
商業銀行扮演的角色
PPP 對於推行 CBDC 的成功至關重要,央行能夠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和客戶關係,特別是在零售場景中,此類聯盟透過讓商業銀行和其他私人利害關係人(技術推動者、商人、使用者)參與啟動過程,幫助央行彌補其在消費習慣能力和知識方面的差距,其中有幾個問題可以思考一下:
央行推出 CBDC 的目的對該地的銀行和非銀行競爭對手有何影響?
例如,優先考慮效率提升的推出可能會改變競爭戰場,為商業銀行提供一個與金融科技公司的跨境轉帳解決方案競爭的平台,反之亦然。商業銀行在新的生態系統中發揮什麼作用,與其整體策略、數位化能力和可用資本是否一致?
商業銀行可能有兩種參與模式:共同創建新興 CBDC 生態系統的「先行者」和逐步調整現有功能以適應 CBDC 的「選擇性採用者」,參與者必須確定與相關的主要風險與效益,並確定潛在的備用方案。商業銀行能否找到可能的替代數位資產策略來應對央行驅動的市場演變?
商業銀行應隨時應變,為銀行及其客戶建立不同方法模型,並儘早與相關監管機構分享其影響。還必須評估實施此類策略所需的能力,因為不同形式的數位貨幣可能會在市場中共存。
歐洲央行 CBDC 近況
2023 年 10 月,在調查階段結束後,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宣布了數位歐元的功能範圍和主要特徵的規範,並決定繼續該專案的準備階段,準備階段的重點是進行額外的實驗、選擇服務提供者、原型設計,以及與相關歐洲聯合立法者為數位歐元準備法律框架所做的持續努力保持一致,而是否發行數位歐元的實際決定將在稍後階段做出,但不會在法律框架到位且所有功能特徵都已明確之前做出,依照規畫,數位歐元可能會在 2025 年 11 月推出。
可以預期數位歐元的特徵包括泛歐洲使用範圍、法定貨幣地位和高度隱私,數位歐元將結合現代數位支付解決方案的所有功能,為用戶提供便利和安全,如同現實世界中的現金一樣,數位歐元將允許公民在數位世界中使用央行貨幣進行支付,它將填補由於缺乏歐洲電子支付解決方案而留下的空白,該解決方案可以在整個歐洲免費使用和接受,從而加強貨幣聯盟的貨幣主權和彈性。
為了避免央行的權力擴大以及維持商業銀行的經濟功能,個人數位歐元持有量將受到限制,企業則無限制。此外,持有數位歐元不會產生利息,最後,用戶將能夠將他們的數位歐元帳戶無縫連結到銀行的支付帳戶,從而實現反向串連,這樣就無需為線上支付的數位歐元帳戶預先提供資金,因為只要有足夠的可用資金,任何缺口都可以立即從關聯的商業銀行的帳戶中補足,相當方便。數位歐元將促進歐洲支付產業的彈性、競爭和創新,它確保歐元區在歐洲治理下有一個泛歐支付解決方案,同時也提供一個交易平台,歐洲受監管的中介機構可以在該平台上為其客戶建立服務,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促進創新。
反對音浪
當然,反對音浪也持續存在,批評者認為,對數位歐元的高需求將導致其他國家的大量存款流向歐洲央行,這種資金外流可能會帶來問題。首先,有人認為數位歐元的持有量受到限制,會有流動性問題。其次,反對者認為,在嚴重的全經濟銀行業危機中,數位歐元可能會導致銀行擠兌加速,加劇危機,不過這個原因倒是不成立,原因如下:
如果對數位歐元持有量施加限制,那麼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客戶提取無限量現金的能力將更加重要。事實上,出於安全考慮,現金作為短期保值手段的劣勢在這樣的數量級上相對來說並不重要。
即使在嚴重的銀行業危機中,許多銀行仍然被認為是安全的(特別是當央行充當全系統最後貸款人時)。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以及最近的美國區域銀行危機中,這類銀行都受惠於資金流入。
近幾十年來,銀行擠兌一般不是由大量零售客戶提取小額存款引發的,而是由批發市場發生的事件或提取超過存款擔保計劃涵蓋的門檻的大量個人金額引發的。
另外,還有一個質疑是中老年人的使用習慣與熟悉性問題,尤其是 50 歲以上的老年人,對央行數位貨幣的了解似乎更加有限,對一些歐洲人的調查清楚地表明,大多數受訪者對央行數位貨幣,特別是數位歐元只有初步了解,很少有人(包括被歸類為技術愛好者的人)已經聽說過它們。
沒有銀行帳戶和銀行服務不足的歐洲人似乎對數位歐元的概念更不熟悉,這可能會加劇數位落差的嚴重風險。使用者可能感到困惑:數位歐元與他們透過金融應用程式持有的資金之間有什麼區別?事實上,歐洲人明確表示需要更多資訊,特別是使用上與資安資訊,以協助了解這種「無現金歐元」相對於當前支付解決方案有何優勢。
其他國家推行近況
泰國
泰國匯商銀行(Siam Commercial Bank, SCB)與泰國中央銀行(BOT)正共同努力支持該國數位貨幣基礎設施的發展,其最新的努力涉及開發 CBDC SCB 應用程式,旨在促進零售 CBDC 的測試使用。該試點計畫參與者將有機會嘗試應用程式的功能,包括儲值、掃描、付款、轉帳及將 CBDC 轉換成常規貨幣。CBDC SCB 應用程式的測試,從2023年2月在泰國銀行開始測試,並於2023年5月底擴展到暹羅商業銀行總部內的商店。測試階段將持續到2023年第三季,大約有3,000名測試參與者,主要由 SCB 和 SCBX 集團公司的員工組成。
此外,泰國政府打算透過 CBDC 發行 10,000 泰銖來刺激經濟,計劃將數位貨幣注入符合條件的個人手中,概念有點像 CBDC 版的消費券,可用於購買各種日用品,但不能購買違禁物品、償還債務或轉換為法定貨幣。此外,只能在距離收款人註冊地址四公里以內的商店和企業使用,以促進當地經濟和避免城市地區的收入過剩。該貨幣的有效期為六個月,所有16歲以上的泰國公民只需下載新的國家錢包應用程式便可獲得。政府為此經濟刺激計畫撥款 5,000 億泰銖(137.5 億美元),資金主要來自 2024 年和 2025 年財政預算,刺激措施和隨後的消費預計將使泰國國內生產毛額增加1.2至1.6個百分點,政府預計在 2024 年第一季度啟動該計劃,並努力確保在 4 月潑水節前提供資金以鼓勵消費。
印度
印度因為過去的廢鈔活動,透過統一支付介面(UPI)的無現金支付運動早已無處不在。UPI 允許用戶透過二維碼支付雜貨和商品,自動從他們的銀行帳戶轉帳至商家帳戶。與 UPI 不同的是,CBDC 是貨幣系統,而 UPI 則是支付系統。儘管 UPI 已普及,但由於其面臨的交易量挑戰和操作成本,印度正在考慮 CBDC 作為一個高效、匿名且不需銀行結算的互補方案。CBDC 的運營成本也被認為比 UPI 低,每年節省的運營成本可達 84 億印度盧比(約 10 億美元)。
印度的 CBDC 試點計劃自 2022 年底啟動後取得了明顯進展,目前已推出批發 CBDC 和零售 CBDC 的試點。零售 CBDC 最初在四個城市和四家主要銀行啟動,目前已擴展至 15 個城市,吸引了超過 50,000 名客戶和 10,000 家商戶,其中還包括美國最大的零售連鎖店 Reliance Retail。該計劃的單日交易量已達到 100 萬筆,並有 HDFC 銀行、Kotak Mahindra 銀行、Axis 銀行等多家主要銀行參與。印度儲備銀行在 CBDC 的開發過程中採取謹慎態度,正在研究解決 CBDC 隱私問題的技術解決方案,並考慮讓新創公司參與其 CBDC 試點計劃。總體來說,印度的 CBDC 試點計劃進展順利,但其全面實施和潛在影響仍需進一步觀察。
中國
中國的 e-CNY(數位人民幣) 的研發始於2014年,是為滿足公眾日常支付需求、提高支付效率和降低相關成本而設計的零售 CBDC。中國的支付市場長期面臨著逐漸邊緣化的現金使用和被民間支付業者(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壟斷的問題。這使得政府在零售支付中的角色逐漸式微,推出 CBDC 可以彌補現金消失帶來的空缺,同時維護國家在支付市場中的地位。
中國的 CBDC 發展顯示了不同於其他國家緩慢進展的成功範例。在 2020 年於深圳、蘇州、成都和雄安等城市進行首次實際測試,到了 2023 年, e-CNY 交易量已達到 9.5 億筆,價值達到 1.8 兆元人民幣,擁有 1.2 億的錢包開通數。中國人民銀行更在 2024 年 3 月發布「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指南」,允許外國旅客使用數位人民幣進行支付,並推出了數位人民幣 App 的境外版,讓全球 21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能夠輕鬆註冊和開通數位錢包,無需中國在地銀行帳戶。這一舉措宣告了數位人民幣的正式可用性,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在 CBDC 發展方面的全球領先地位。e-CNY 的發展不僅與提升零售支付效率和降低成本密切相關,還具有潛在的國際影響,可能促使數位貨幣支付的國際化並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跨國合作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 (BIS),全球超過 90% 的中央銀行正在探索 CBDC 領域,這帶來了一個問題:不同的 CBDC 將如何合作以實現跨境支付,BIS 的創新中心集合了各國央行和金管機構針對 CBDC 展開了一連串的計劃,試圖整合各國力量合作探索 CBDC 的不同用例,做為日後各國發展 CBDC 的依據。下圖為目前 BIS 合作研究的 CBDC 專案:
圖為作者自行整理
全球跨境支付傳遞系統的領導者 Swift 也推出「連接數位孤島」計劃,通過與多家夥伴合作,將區塊鏈技術與傳統金融網路結合,促進不同平台的 CBDC 系統實現跨境交易的無縫接軌。Swift 在今年表示已成功完成連接數位孤島計劃中的第二階段沙盒測試,與全球 38 家機構進行合作,其中台灣央行和銀行業者亦參與其中。這次實驗成功簡化和加速了 Swift 的互連解決方案,允許金融機構利用其現有基礎設施,在數位貿易自動化流程、證券原子結算和外匯交易等領域都取得了成功的進展。Swift 的未來計劃將擴展至支援更廣泛的新興數位網路,例如代幣化存款平台,以進一步推動 CBDC 和數位支付系統的發展和整合。
至於台灣,台灣央行近期啟動了針對 CBDC 的調查,包括電話、網路和實體問卷,調查結果預計將於 2024 年 5 月公佈。部分立委質疑台灣 CBDC 進度落後,央行總裁楊金龍回應,央行已在 2020 年完成批發型 CBDC 可行性技術研究,並於 2022 年完成零售型 CBDC 試驗計畫,目前正進行意見調查和平台設計的精進。楊金龍強調,台灣的 CBDC 發展進度並不遜色於其他國家,並指出央行需要至少三年以上的時間進行充分研究。
儘管未來發展 CBDC 面臨著眾多挑戰,不僅在技術層面,像是 CBDC 的設計、安全性和效率,如何與現有金融體系整合更是一大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央行在支付和金融領域的新機會,透過 CBDC 加強支付體系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時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各國央行需要不斷創新和調整策略,以確保 CBDC 能夠有效推動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穩定。
馬克碎念
在這波全球對於 CBDC 的潮流中,可以看到央行不僅是出於對現金使用減少的反應,更是在尋求通過數位化增強貨幣政策的效能和提升跨境支付效率的戰略部署。隨著數位資產的普及和消費者行為的轉變,央行的角色逐漸轉向了不僅是貨幣的發行者,也是創新支付解決方案的推動者。
CBDC 的推出,特別是零售型與批發型的區分,反映了對不同市場需求的細緻回應。零售型 CBDC 旨在直接服務於公眾和商業活動,強化金融包容性與支付便利性;而批發型則專注於高效的金融機構間交易和清算,這些都顯示出央行對於提高國內外交易效率的重視。
然而,隨著這波數位浪潮,央行亦需面對諸多挑戰與機遇。一方面,CBDC 提供了對抗私人數位貨幣可能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對央行自身的運作模式和與商業銀行的互動關係提出了重新檢視的需求。商業銀行在這新生態中將扮演關鍵角色,不僅是作為配合央行政策的執行者,也是創新金融服務的提供者。
馬克認為 CBDC 的成功將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技術的成熟度、消費者的接受度、法規的支持,以及全球央行間的協調合作。這不僅是一場技術或金融的革命,更是一場對現有金融體系功能和角色認知的重塑。在這一過程中,積極的政策制定和前瞻性的策略規劃將是引領成功的關鍵。
首圖來源:https://www.google.com/url?sa=i&url=https%3A%2F%2Fcryptodaily.co.uk%2F2023%2F09%2Funpacking-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ies-cbdcs&psig=AOvVaw3BaL9JyjviZpNCDROLCMLk&ust=1713421188978000&source=images&cd=vfe&opi=89978449&ved=0CBIQjRxqFwoTCLio1bzNyIUDFQAAAAAdAAAAAB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