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年前,ESG投資只是個小眾題材,近年因為全球環境變遷加劇,ESG指標受到關注,成為火熱的投資話題。截至2021年七月底, 全球ESG相關的共同基金和ETF的累積總資產規模已超過2.6兆美元。
ESG投資是什麼
ESG 分別代表著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而衍生而出的ESG投資商品(可能是基金、ETF)著重配置在上述三個指標中得到高評分的公司。大部分的ESG投資商品排除了傳統高碳排高污染的產業或公司,納入綠色題材。但是這類商品真的能達成環保目的嗎?
ESG投資可能沒想像中那麼綠
以 iShares ESG Aware MSCI USA ETF ESGU舉例,即便它是全世界總資產額最高的ESG ETF之一,該ETF仍舊有5.5%的比重投資石化產業。
另一例子,貝萊德ESG社會責任多元資產基金,創立一年半報酬進逼20%,是個看似ESG和報酬率兩全其美的投資標的。不過細看投資標的,囊括了鐵路公司、黃金、美債、微軟股票也名列前幾大占比,這些標的物似乎和環保沒有太多關係。
大眾對ESG的認知落差
ESG投資對環保影響有限,是因為ESG除了有環境評分,還有社會和公司治理兩個要素。E評分低的公司,也可以透過S和G衝高整體分數。環保僅是ESG的其中一部份,ESG投資不等於做環保。
第二個原因是,基金經理人在配置ESG商品時,為了讓整體報酬足夠吸引人,並分散風險,會加入各類產業或高報酬的標的物。(貝萊德也有寫明,ESG是該基金其中一項選擇標準,但不是唯一)
ESG標準不一致拖累監管力道
有許多以ESG為主題的金融商品,即便真的投資在高ESG評分的公司,各家發行機構的ESG標準也不相同。投資人往往沒有動力和能力去了解自己究竟投資了什麼? 投資的公司用什麼手段實現環境保護? 有沒有效果?持續多久?ESG評核標準不一致,讓監管變得困難,投資人沒有比較基準。ESG投資也讓人懷疑是否只是好聽的空話。
金融科技幫助ESG落實
5G、AI、雲端、區塊鏈等數位科技應用的使得共享經濟日趨成熟,透過加強資料分析與運算或是利用AI做預測,有助於企業落實永續發展,並具體邁向實踐永續的承諾。
台灣的「益思智」,致力研發綠色數據平台,提供相關諮詢與環境儀器等,幫助企業達到ESG等目標,持續地在不同的國家及地區拓展在環境及企業管治的業務,包括哥本哈根、英國、新加坡、台北和香港等。其中益思智數據平台有助於數據收集和轉換、排放量計算及碳定價和審核變得更容易。
馬克碎念
金融科技有望解決ESG投資矛盾點,金融科技可以讓數據變得透明而流通,有助於建立一致的ESG評核標準。共享數據也能讓資訊得以被追本溯源,讓外界監督企業究竟有沒有善盡ESG責任。倘若未來ESG成熟至如同晨星評級或Moody's 債券風險評級,投資人便更能掌握自己的投資標的,發行者也會更妥善落實ESG責任。不過樂觀看待,大眾現在關注ESG是件好事,每個人微小的監管力道,聚集起來是能夠推動對環境更友善的投資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