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Bread :音樂產業的新金融模式
隨著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音樂產業亦不例外。音樂產業正加速轉型,數位串流興起,音樂相關融資平台開始出現,提供更靈活、透明的融資選擇,進一步推動了音樂資產的金融化,使更多獨立音樂人能夠在不依賴傳統唱片公司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事業,使藝術家的收入模式多元化。這種轉變不僅賦予藝術家更大的主導權,也促使音樂產業邁向更加去中心化與公平的未來。
公司介紹
beatBread 是一家專注於音樂產業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公司,為音樂人、獨立唱片公司及版權持有人提供版稅預付款,提供藝術家一個自助式音樂版權融資的平台。beatBread 中的“beat”代表著音樂創作的核心,“bread”代表著藝術家的財務需求,體現了該平台旨在幫助藝術家獲得資金支持,並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發展音樂事業。
傳統上,音樂人常依賴唱片公司提供預付款,交換條件往往是部分甚至全部的版權控制權。而 beatBread 採用數據驅動的融資模型,透過演算法和大數據分析,預測藝術家現有及未來音樂的版稅收入潛力,提供 1,000 至 300 萬美元不等的預付款項,並提供客製化的融資方案。
音樂人可以自行申請融款,無需依賴中介或繁瑣的審核流程,使其能在不犧牲版權所有權或創作自由的情況下,短時間內獲得資金提案,為獨立藝術家與版權持有人提供更靈活的資金解決方案。除了直接向藝術家提供資金外,beatBread 還向 UnitedMasters、Symphonic 和 TooLost Records 等獨立唱片公司和分銷商提供其技術和全面的資本即服務。beatBread 的願景是讓音樂人能夠 「擁有自己的音樂事業主控權」,不再依賴傳統唱片公司的資金束縛,藉由科技賦能,提升藝術家的創作自由與財務自主性。
這些資金主要依據藝術家的未來音樂收入進行按比例還款,無需傳統貸款中的高額利息或嚴苛的還款條件,避免了傳統唱片公司繁瑣且限制性的合約條件,極大提升了藝術家的財務靈活性。由於 beatBread 是基於音樂收入來支付預付款,而不是要求藝術家提供額外的資金。若音樂未能達到預期的收入,藝術家不需要退還剩餘的預付款,仍可以保留自己的版權和創作收益,也不會收取任何利息或罰款。
beatBread 與多個音樂分銷平台合作,如 VerseOne Distribution、Symphonic Distribution、Horus Music、Indie Amplify 等合作,為音樂創作者提供分銷和版權管理服務。此外,beatBread 也與 IMPALA、Kobalt 和 AMRA 等音樂版權機構合作,進一步拓展了其在音樂版權收集和收入管理方面的能力。通過這些合作,beatBread 致力於為藝術家和音樂創作者提供更多的創作自由和收益機會,推動音樂產業的金融民主化。
相關平台
SliceNote
圖片來源:https://www.hypebot.com/hypebot/2023/04/beatbread-adds-slicenote-fractional-investing-to-music-funding-toolkit.html
SliceNote 是 beatBread 的衍生平臺,提供一個透明且靈活的投資管道,投資者可根據 Beat Bread 提供的藝術家數據分析,選擇投資特定藝術家的預付款進行小額投資,讓投資者能夠分散風險,靈活配置投資組合。作為回報,投資者將獲得藝術家未來音樂收入的一部分,分享其商業成功所帶來的收益。
chordCash
圖片來源:
https://www.chordcash.com
chordCash 是由 beatBread 擁有的一個子品牌,和 beatBread 利用相同基礎技術,使獨立唱片公司、發行商和藝術家服務公司能夠在自己的品牌和數位環境中將預付款與自己的服務捆綁在一起,並允許分銷商、獨立唱片公司和藝術家服務公司為客戶提供靈活的資金,讓藝術家能夠獲得預付款來推動音樂事業。
▋核心技術
chordCashAI
chordCashAI 是一套基於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預測系統,能夠快速分析並預測藝術家的音樂收入潛力。透過分析超過 1,000 萬首曲目與 20 萬名藝術家的歷史數據,ChordCashAI 能在 7 秒內為藝術家生成個性化的融資報價,並透過自動化系統將預付款在申請後幾天內存入藝術家的銀行帳戶。其考量的因素涵蓋流媒體數據、社交媒體影響力、過往收入紀錄等多維度指標,確保預測的精準度與可靠性。
SoundInvestment
SoundInvestment 是 SliceNote 專屬的智慧投資工具,基於數十萬名藝術家及數千萬首歌曲的市場數據並透過機器學習持續優化預測模型,幫助投資者根據過往數據和趨勢預測潛在的投資風險與回報,更準確地預測音樂作品的未來表現和潛在財務回報,為獨立藝術家帶來更多資金來源,也使投資建議更貼近市場實際情況。
獨家投資者網路
獨家投資者網路允許投資者競標向藝術家提供預付款。投資者可以根據藝術家的計劃,如巡演或合作,競標提供部分或全部的版稅預付款。藝術家能夠設定最低條件,如果網路內部資金未達標,可以選擇接受 Beat Bread 原始報價或退出,提供了更多樣化的資金來源以及更好的經濟回報。要注意的是,此網路不接受散戶投資者或粉絲的投資,避免由粉絲眾籌所可能帶來的品牌風險和流動性問題。
申請流程
一、填寫申請表單✏️
前往 beatBread 官方網站,提交基本資訊,包括音樂藝名、聯絡方式等。beatBread 會自動連接到 Spotify、Apple Music 等流媒體平台,透過公開可用的數據(如播放量、粉絲數、收入趨勢等)來評估藝術家的音樂表現。無需藝術家手動輸入或提供過多資料,大幅簡化申請流程。
二、系統分析與評估📊
beatBread 平台內建演算法, 能在短時間內分析藝術家的歷史收入,並估算其未來潛在收入,以生成最準確的報價,決定可提供的預付款金額。平台會提供多種不同的融資方案,其中包括:任期長短、工作範圍、償還前保留的收入金額,藝術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最適合的選項。 隨著收集更多資料,報價可能會繼續增長。
三、簽訂合約與資金發放🤝
藝術家確認融資方案與條款後,即可簽訂合約,beatBread 會與分銷商確認最終安排,資金將在短時間內發放。藝術家未來的媒體收入將按照合約約定的一部分用於償還預付款。此外,償還的金額無需利息,亦不會改變,直至合約結束。
特點
✔︎ 演算法驅動
演算法讓資金運作更有效率,幫助更多藝術家獲得實際的財務支持,同時減少偏見,讓資金分配更公平。此外,它還能把財務和服務拆開,讓藝術家自由選擇最適合的合作夥伴和資金方案,而不必被綁在不夠理想的選擇上。
✔︎ 資金運用與創作自由
藝術家能夠自主規劃每筆資金的使用方式,無論是用於 製作音樂、行銷推廣、巡演費用、MV 拍攝,甚至個人支出,都由藝術家自行決定,不會受限於唱片公司安排的行銷計畫或製作要求,而是 按照自己的願景 規劃職業發展,保持創作與職業發展的靈活性。
✔︎ 保留版權所有權
beatBread 僅從 Spotify、Apple Music 等平台和 SoundExchange 的收入中,扣除一部分作為償還預付款的來源,藝術家保留大部分收入,實體專輯銷售、演出收入、商品銷售、同步授權等其他收入類別,不會被收取或受到影響,在合約期滿後,則可以完全保留所有收入。
✔︎ 透明還款機制
beatBread 的預付款金額固定,藝術家只需償還原本同意的預付款金額,不會因行銷、MV 製作等額外費用而增加負擔。不會有隱藏費用或額外債務而增加負擔,還款條件清楚透明。
對音樂產業的影響
beatBread 的出現改變了音樂產業的資金流動模式,藝術家和創作人能夠獲得更多的自由、控制權和靈活性,並在金融和服務領域中有更多的自主權。這種變化有以下幾個核心趨勢:
提升藝術家自主性:隨著更多融資平台的興起,藝術家可以保留更多的版權和收益份額,不再依賴傳統的唱片公司,能夠掌控自己的創作自由與版權控制權,並增加未來的長期收益,從而提升他們的獨立性。
促進產業多元化:中小型音樂人也能夠從這些新興融資平台獲得資金支持,這激勵了更多元化的音樂作品進入市場。藝術家不再被主流唱片公司的標準所束縛,可以創作更具創意和個性的音樂。
改變傳統融資機制:與傳統融資機構相比,新的音樂融資平台提供了更加透明和高效的資金分配方式。去除了繁瑣的審核流程和長時間的等待,讓藝術家能夠更快獲得所需的資金,專注於創作和事業發展。
交易專案化:未來的合作模式將更多基於單個專案或目標進行,而不是像傳統唱片公司那樣要求長期合約。這讓藝術家有更多的選擇和靈活性,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找最合適的合作夥伴,避免被長期合約所束縛。
平臺角色的轉變:像 beatBread 這樣的平台,將從單純提供融資的角色轉變為更綜合的支援者,幫助藝術家保留版權,並提供資金支持。這樣的平台為藝術家提供更多選擇,讓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有更大的控制權。
總結來說,beatBread等平台將在未來的音樂融資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些改變將有助於藝術家在更平等的環境中發展事業,並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創作和財務。同時,這也將改變音樂產業的結構,讓藝術家、製作人和經理成為主導力量,對於獨立藝術家和中小型音樂創作者來說,未來的機會將變得更加多元和豐富。
未來展望
beatBread 未來將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全面支持音樂創作者的平台,推動去中心化和藝術家主導的產業變革以及音樂產業的轉型。從資金支持到創作自由,beatBread 期望成為藝術家最大的資金來源,專注於改善產品和服務,提供更靈活的資金支持,提升音樂融資的效率和透明度,進而吸引更多藝術家,擴展至更多音樂領域。
馬克碎念
beatBread 等金融科技平台的崛起,讓音樂人不再受制於傳統唱片公司的資金與版權掌控,轉而擁有更大的自主權。這種改變,表面上是財務模式的創新,實則是音樂產業運作邏輯的重新定義——從「公司決定音樂人的未來」,變成「音樂人決定自己的未來」。然而,這也意味著音樂人不再只是創作者,而必須同時具備財務管理與商業判斷能力,才能在這個新時代中生存。創作與商業的界線被打破,這對藝術家來說,既是解放,也是挑戰。
另一方面,音樂資產的金融化雖然提升了市場效率,卻也帶來了新的風險。當版稅預付款成為一種可交易的金融產品,市場勢必會出現短期套利與投機行為,影響音樂創作的長遠發展。AI 演算法雖然能提供數據支持,但它的評估標準是否真正符合音樂價值,而不只是迎合流量與商業回報?如果音樂人的融資條件與其社交媒體影響力高度相關,是否會讓藝術創作變得更趨同化,進而壓縮實驗性與小眾音樂的生存空間?這些問題值得深思,因為金融化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支持創作,而非讓音樂淪為純粹的投資標的。
首圖連結:https://www.linkedin.com/posts/john-l-haller-jr_beatbread-reports-that-songs-by-its-funded-activity-7137916319714181121-8s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