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息抵押品革命:Aster 如何用資本效率與 1001 倍槓桿挑戰 Hyperliquid?
Aster 以資本效率與極致槓桿策略挑戰 Hyperliquid,透過生息抵押與高倍數槓桿機制,實現資金最大化運用。其策略強調速度與擴張,快速吸引用戶與流動性,打造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形象,正重塑 DeFi 永續市場格局。
Aster 如何挑戰 Hyperliquid?一分鐘速讀
閃電擴張 — 僅用數月創下單月 1.4 兆美元交易量,用戶從 100 萬暴增至 300 萬,代幣價格飆漲 2800%,用「多鏈聚合+激進激勵」快速佔領市場
資本效率革命 — 獨創生息抵押品機制實現四重收益飛輪,讓閒置保證金持續產生質押獎勵、穩定幣收益與空投積分,從根本解決 DeFi「僱傭兵資本」問題
幣安效應加持 — YZi Labs 戰略投資、CZ 公開站台、CMC Launch 首發、幣安火速上線合約,4 億次曝光打造「BNB 生態永續合約代理人」的市場敘事
爭議與野心 — 96% 代幣集中在 6 個錢包、交易量刷量嫌疑、1001 倍極端槓桿引發監管隱憂,但 Aster Chain(ZK-L1)計劃瞄準「隱私+高性能」差異化路線,CEO 公開目標是打造「鏈上 Binance」
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所的黑馬崛起
或許有聽過 Hyperliquid 稱霸 DeFi 永續合約市場,但你知道 2025 年有一匹黑馬僅用幾個月就挑戰其地位嗎?這家名為 Aster 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在短短數週內創下單月 1.4 兆美元的交易量紀錄,代幣價格暴漲超過 2800%,用戶數從 100 萬飆升至 300 萬。更令市場震驚的是,前幣安 CEO 趙長鵬(CZ)罕見地公開為其站台,幣安交易所火速上線其代幣合約,種種跡象讓 Aster 被視為「幣安在 DeFi 永續合約戰爭中的戰略代理人」。
然而,在爆炸性增長的光環背後,極端的交易量數據、高度集中的代幣分配,以及監管合規的隱憂,也讓這個 DeFi 新星充滿爭議。Aster 到底是技術創新的先鋒,還是資本堆砌的泡沫?讓馬克帶你深入解析這個去中心化金融領域最具話題性的項目。
Aster 的誕生與戰略定位
(一)戰略合併的協同效應
Aster 的誕生並非從零開始,而是源於一次精心策劃的戰略整合。2024 年底,Astherus(一個多資產流動性及收益聚合協議)與 APX Finance(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所)宣布合併,兩者的結合實現了交易基礎設施與資產生息能力的完美融合。在合併之前,這兩個協議已經累積了超過 2,580 億美元的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量,為新平台奠定了堅實的用戶基礎和技術底蘊。
2025 年 3 月 31 日,Astherus 正式以 Aster 品牌重新亮相,專注於成為新一代的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所。這次品牌重塑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代表了戰略方向的聚焦。Aster 核心貢獻者 Dust 表示:「這次品牌重塑是我們引領 DeFi 永續合約市場雄心的核心。專注永續合約交易將確保 Aster 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這次合併的本質在於解決早期 DeFi 協議普遍存在的內生矛盾:高效交易需要深度流動性,而流動性提供者需要穩定的獎勵。APX Finance 提供了穩固的交易基礎設施,而 Astherus 則帶來了獨特的收益機制。這種融合創造了一個雙重 DNA 平台,能夠在機制層面有效鎖定資本,從根本上優於單純依賴交易費用或通脹代幣激勵的舊模型。
(二)「幣安系」背書的市場效應
Aster 得到了 YZi Labs(原幣安 Labs 重組後的投資機構)的戰略投資和支持,這讓它從誕生起就自帶「幣安光環」。作為幣安生態的投資機構,YZi Labs 不僅提供資金支援,還帶來了豐富的行業資源,使 Aster 在 BNB Chain 上的布局、與幣安相關業務(如 Ceffu 托管服務)上更具優勢。
更引人注目的是前幣安 CEO 趙長鵬(CZ)的公開支持。2025 年 6 月,CZ 在社交媒體上拋出建立「暗池永續 DEX」的想法,引發社群熱烈討論。幾週後,Aster 官方高調回應稱「有大動作正在醞釀」,隨後推出了隱藏訂單功能。9 月代幣發行後,CZ 罕見地在社交媒體連續稱讚 Aster 進展,喊出「幹得漂亮,繼續構建!」等口號,為市場注入強心針。
幣安旗下的 CoinMarketCap 更是為 Aster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推廣支持。Aster 成為 CMC Launch 平台的首發項目,這次活動累計吸引了超過 150 萬次直播觀看、150 萬次登陸頁面點擊,以及超過 50 萬次跳轉至 Aster 項目頁的點擊。CMC 網站首頁的橫幅廣告為 Aster 帶來了 4 億次曝光,相關推文獲得 300 萬瀏覽,Email、App 通知等管道也覆蓋了超過 500 萬受眾。
這種「幣安效應」帶來的信譽背書極大激發了市場的興趣和 FOMO 情緒。雖然 CZ 公開否認直接參與 Aster 的運營,並於 9 月 27 日澄清自己在 Aster 僅為顧問角色,但這種關聯已經成功地將 Aster 打造成 BNB Chain 生態系統中挑戰 Hyperliquid 等競爭對手的「戰略代理人」。
(三)核心定位與差異化
Aster 採取了一種被業界稱為「閃電戰」(Blitzkrieg)的增長策略。與 Hyperliquid 耗時數年構建專用 Layer 1 區塊鏈的策略不同,Aster 選擇在現有的成熟公鏈上快速部署。平台在 BNB Chain、Arbitrum、Ethereum 和 Solana 上同時上線,實現了多鏈聚合。這使得 Aster 可以在六個月內進入市場,並立即獲得現有區塊鏈生態系統中的數十億美元流動性,極大地降低了用戶的跨鏈摩擦。
這種「特洛伊木馬」戰略的核心邏輯是:先利用現有生態系統(如 BNB Chain)構建用戶基礎和品牌,然後將整個操作轉移到專門構建的鏈上進行正面對抗。Aster 的路線圖中埋藏著推出 Aster Chain 的計劃,一個高性能、零知識證明驅動的專用 Layer 1 區塊鏈,專注於永續合約交易和隱私功能。
在目標客群定位上,Aster 採取了全覆蓋策略。通過設計雙重交易模式,平台同時吸引零售投機者和專業交易員:高倍槓桿的簡易模式吸引新用戶,而專業工具則讓他們無需離開平台,即可「畢業」為高級交易者。這種設計旨在建立一個用戶保留循環,形成難以超越的護城河。
技術創新——資本效率的革命
(一)雙模式交易架構
Aster 在技術上最引人注目的創新之一,就是其雙模式交易架構,這種設計兼顧了不同層次用戶的需求。
Simple Mode(1001x 模式) 走的是鏈上自動做市商(AMM)路線。用戶可以一鍵下單,直接與 Aster 內部的流動性池(ALP)交易,無需傳統訂單簿撮合。該模式通過預言機定價實現零滑點交易,且能抵禦 MEV(礦工可提取價值)抢先交易。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個模式支持高達 1001 倍的槓桿。
這個「1001x」的數字本身就是一個天才般的營銷工具。在大多數去中心化交易所提供 20-50 倍槓桿的市場環境中,1001 倍的極端槓桿成功吸引了零售投機者的眼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這個數字不僅是技術能力的展示,更是一個強有力的品牌記憶點,讓 Aster 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Pro Mode(專業模式) 則面向專業交易者,提供中心限價訂單簿(CLOB)和豐富的委託類型。用戶可以像在中心化交易所一樣進行掛單、做市等高級操作。Pro 模式支持止損訂單、追蹤訂單、網格交易等進階工具,滿足專業交易者對精細化交易控制的需求。
Pro 模式最獨特的功能是「隱藏訂單」(Hidden Orders)。這個功能允許用戶下達隱形限價單,在成交前不公開顯示委託信息。這種暗池(Dark Pool)式設計讓大額交易可以悄然執行,有效防止因大單曝光導致的滑點與機器人搶跑。隱藏訂單與公開訂單共享同一撮合引擎,不拆分流動性,兼顧了隱私和公平執行。這項功能的推出,使 Aster 成為業內首個實現鏈上暗池交易的永續 DEX,也與 CZ 對隱私交易的倡導不謀而合。
(二)生息抵押品機制:解決「閒置資本」難題
Aster 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獨特的生息抵押品機制,這項創新將原本的「死資本」轉化為多重收益流資產,為平台創造了結構性的流動性優勢。
asBNB 是 Aster 生態系統內 BNB 的流動性質押衍生品(LSD)。用戶通過 Astherus 協議質押 BNB,並獲得等量的 asBNB 代幣。asBNB 的關鍵在於它實現了單一資產的雙重用途:一方面,asBNB 可作為永續合約交易的保證金使用;另一方面,持有者同時繼續累積 BNB 的基礎質押獎勵。
此外,由於 asBNB 與 BNB Chain 生態系統深度整合,它還能夠間接整合 Binance Launchpool 和 Megadrop 等活動的潛在獎勵,有效地將中心化交易所生態的收益虹吸到去中心化交易環境中。這對於吸引大量的 BNB 持有者和 BNB Chain 的整體流動性至關重要。
USDF 是 Aster 的原生生息穩定幣,旨在與 USDT 保持 1:1 的掛鉤。USDF 的收益來源於 Delta 中性策略,通常是通過持有現貨多頭部位和等量的永續合約空頭部位進行對沖,從而賺取市場支付給空頭方的正向資金費率(Funding Rate)。與 asBNB 類似,USDF 也可用作交易保證金,確保用戶的穩定幣資金即使在閒置或作為保證金時,也能持續產生被動收入。
四重收益飛輪 是 Aster 機制設計的精華所在。通過整合 asBNB 和 USDF,Aster 允許單一單位資本同時實現四重收益流:作為槓桿交易的保證金、賺取質押收益(通過 asBNB)、賺取穩定幣收益(通過 USDF 的 Delta 中性策略)、以及賺取空投積分(Rh Points),用於兌換未來的 $ASTER 代幣空投。
這種多重收益流的設計創造了一個極度粘性的生態系統。資本離開平台意味著放棄多重收益,從而直接解決了困擾早期 DeFi 協議、不斷追逐最高收益率的「僱傭兵資本」(Mercenary Capital)問題。低機會成本的機制自然吸引大額和長期資本作為抵押品,提高了總鎖倉價值(TVL)的粘性,從而確保了深度流動性。這反過來又吸引了專業做市商和交易者,形成了結構性的流動性優勢飛輪。
(三)多鏈流動性聚合與 L1 野心
與競爭對手自建鏈的路線不同,Aster 起步即部署於現有多條區塊鏈。初期以 BNB Chain 為主,並迅速拓展至 Arbitrum、以太坊、Solana 等公鏈。平台通過跨鏈技術聚合不同鏈上的流動性,用戶無需手動跨鏈即可在統一界面交易多鏈資產。
這種架構利用各公鏈成熟的資產和用戶基礎,實現深度流動性的匯集。多鏈部署策略讓 Aster 可以快速進入市場,並立即接入現有區塊鏈生態系統中的數十億美元流動性。然而,這種架構也繼承了底層公鏈的性能限制,如延遲和吞吐量瓶頸。
為了長期突破性能天花板,Aster 規劃推出專用的 Aster Chain 區塊鏈。這條鏈將採用零知識證明技術增強隱私,針對高頻撮合優化共識機制,並實現跨鏈意圖廣播等功能,旨在打造高吞吐、低延迟的下一代永續合約公鏈。2025 年 6 月,Aster 已經啟動了 Aster Chain 的 Beta 測試,這是邁向自有高性能鏈的重要一步。
Aster Chain 的差異化重點在於 ZK 技術引入的「隱私」功能,旨在克服 Hyperliquid 在透明鏈上訂單簿的固有弱點,即公開的交易策略容易被前端運行攻擊(Front-running)或市場操縱。這種策略與 Hyperliquid 先建鏈後建產品的模式相反。Aster 先在多鏈環境跑通業務並積累用戶,再逐步內建自主基礎設施,以期兼得早期擴張與後期性能提升。
爆炸性增長的數據與背後隱憂
(一)令人瞠目的增長指標
Aster 在 2025 年 9 月創造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增長紀錄。在激進的空投積分計劃推動下,平台的各項關鍵指標呈現爆炸性增長。
用戶數方面,Aster 的增長速度堪稱現象級。平台用戶數在幾週內從約 100 萬激增到超過 300 萬。根據 Dune 數據,在一個 24 小時週期內,Aster 的新用戶數達到 53,332 人。與主要競爭對手 Hyperliquid 相比,與 Aster 交互的活躍錢包數量約佔 Hyperliquid 過去兩年多總用戶數的 7.7%。
交易量數據更是驚人。9 月 24 日,Aster 單日交易額高達 247 億美元,一舉超越長期領先的 Hyperliquid(當日約 100 億美元)。整個 9 月份,Aster 累計完成了近 4936 億美元的交易額,約佔整個去中心化永續合約市場近一半份額。在最高峰時期,平台甚至創下了單月主導 1.4 兆美元去中心化永續合約交易量的記錄。
手續費收入方面,據 DeFiLlama 數據,9 月下旬 Aster 單日手續費收入突破 2500 萬美元,在全網所有協議中排名第一,遠超同期其他 DeFi 協議(排名第五的 Hyperliquid 當日約 317 萬美元)。
平台鎖定價值(TVL)隨著用戶質押和資金湧入而快速攀升,從 9 月中旬的數億美元增至月底的約 20 億美元。未平倉合約規模(OI)也達到了 12.5 億美元的量級。這些數據表明,大量用戶不僅湧入 Aster,還積極參與交易和質押,為平台貢獻了可觀的流動性和收入。
(二)激進的激勵策略
Aster 的爆炸性增長背後,是一套精心設計的激勵機制。平台採取了「交易即挖礦 2.0」的模式,通過多重激勵驅動用戶增長。
Rh Points 交易積分計劃 是核心激勵機制。用戶在平台上的交易量、持倉時間、杠桿倍數等行為都會轉換為積分,定期按積分排名發放 ASTER 代幣空投獎勵。據統計,光是在第二階段激勵活動中,Aster 就拿出總供應量的 4%(即 3.2 億枚代幣)作為獎勵,推動用戶每周爭奪積分榜。
積分機制設計了多種倍率加成:吃單(Taker)交易、長時間持倉、邀請他人等都有額外加成,讓交易競賽充滿遊戲化色彩。這種設計成功地將交易行為轉化為一種「挖礦」活動,刺激用戶持續交易以累積更多積分。
20% 高額推薦返佣 是另一項激進策略。這一佣金比例遠高於多數同行(通常在 5-10% 之間),強力刺激用戶通過邀請機制進行口碑傳播。高額返佣創造了病毒式傳播效應,讓 Aster 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用戶基數的幾何級增長。
品牌重塑時推出的這些激勵措施,配合「幣安效應」的背書,使得 Aster 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病毒式傳播和用戶獲取。正如業內評論所言:「幾乎不到一個月時間,DeFi 圈如果沒聽說過 Aster,就像是與世隔絕。」
(三)數據真實性的紅旗警示
儘管 Aster 的交易量數據創下記錄,但對鏈上數據的量化分析顯示,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存在嚴重問題。
最能說明問題的指標是 交易量與未平倉合約(OI)及總鎖倉價值(TVL)的比率。在高峰期,Aster 的 24 小時交易量曾達到驚人的 360 億美元至 700 億美元,而其 OI 僅為 12.5 億美元。這導致其交易量與 TVL 的比率約為 19。在正常的有機交易環境中,這種比率通常維持在個位數,極少超過 10。
這種極端的比率明確指向存在「極其激進的刷量交易」行為。分析結果顯示,大量交易是由空投積分計劃驅動的。該計劃獎勵交易量、持倉時間和盈虧,使得用戶有強烈的動機通過低效率但高頻率的交易來最大化積分累積。
更具體地說,用戶可以通過「自我交易」(Self-trading)或「洗售交易」(Wash Trading)的方式快速累積交易量積分,而無需承擔實質性的市場風險。例如,用戶可以同時開設多頭和空頭部位,通過頻繁平倉和開倉來製造交易量,而實際淨部位變化很小。
因此,儘管 Aster 實現了破紀錄的交易量,但該數據並非有機,而是空投激勵下人工製造的結果。這使得其短期交易量數據作為衡量真實業務健康度或協議收入的指標幾乎無效。DeFiLlama 曾因此類刷量嫌疑而一度下架 Aster 的永續期貨數據。
2025 年 10 月初,Aster 官方也承認其推薦積分排行榜的數據存在統計錯誤,引致用戶對交易量真實性和空投公平性的質疑。當時 ASTER 代幣價格應聲下挫約 16%。社群有人指責 Aster 夸大交易量、操縱積分,以營造繁榮假象。
這種數據真實性問題對投資者評估 Aster 構成了重大挑戰。該平台的估值在短期內脫離了基本面,而高度依賴代幣的投機性價值和空投預期。專業分析應著重於扣除刷量影響後的淨費用收入和 TVL 的粘性,而非表面的交易量數據。
代幣 $ASTER 的雙面性
(一)市場表現的瘋狂
ASTER 代幣在 2025 年 9 月 17 日正式發行,並通過 CoinMarketCap Launch 平台進行預熱推廣。發行初始價約為 0.08 美元,而在 CZ 公開背書及各方熱炒下,代幣價格在幾天內飆升超過 10 倍,9 月 24 日最高觸及 2.42 美元。
首週累計漲幅約達 2800%,使 ASTER 市值一度突破 37 億美元,躋身全球加密貨幣市值前 50 名。此後隨著市場回調,ASTER 穩定在約 1.8 至 2.0 美元區間波動,但相較發行價仍有數量級的漲幅。
這種驚人的上漲不僅反映了市場對 Aster 平台前景的看好,也受益於與 Binance 相關的強烈市場敘事。代幣的價格表現和市場關注度,不僅是平台交易活動的結果,更是「幣安效應」帶來的信譽背書的體現。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 CZ 公開力挺的同時,幣安交易所在 9 月下旬火速上線了 ASTER/USDT 永續合約(最高 50 倍槓桿)。一個新發行的 DEX 代幣能立即登上全球最大交易所的合約板,這在業內極為罕見,也進一步坐實了外界關於 Aster 與幣安關係密切的猜想。
(二)代幣經濟學設計
ASTER 是 Aster 生態的治理和實用型代幣,總供應量上限為 80 億枚。項目前期採取了相對克制的釋放策略:TGE 時僅約 8.8% 流通(7.04 億枚,通過空投發放),此後大部分代幣將通過長達 80 個月的線性解鎖和社群獎勵逐步釋放。
代幣分配上,超過一半(53.5%)劃撥給空投和社群獎勵,另有 30% 用於生態建設與合作、7% 儲備金、5% 團隊激勵、4.5% 市場流動性及上市。如此高比例的社群分配在 DeFi 項目中並不多見,體現了團隊希望通過代幣廣泛下放來驅動增長與去中心化的思路。
項目在上線時就啟動了大規模空投:根據早期「Genesis/Spectra」積分活動,7.04 億枚 ASTER 作為首輪空投獎勵(占總量 8.8%)供合格用戶認領。空投代幣設置了 25% 即時解鎖、3 個月懸崖期、隨後 9 個月線性釋放的規則,以避免拋壓。
(三)功能與治理願景
在生態用途方面,ASTER 代幣定位為多功能的價值樞紐。官方稱其未來將用於去中心化治理,賦予持幣者對協議參數、升級決策的投票權,推動社群共治。
作為平台經濟的核心激勵,交易者通過持有或質押 ASTER 可獲得交易手續費折扣,並有資格享受平台手續費收入回購等間接分紅機制。據報導,Aster 將部分交易手續費用於二級市場回購並可能銷毀 ASTER,從而隨著交易量增長為代幣創造通縮壓艙石。
用戶還可選擇質押 ASTER 獲得質押收益,並將質押憑證用於交易抵押,實現「一幣多用」。在激勵層面,大規模的 Rh Points 交易挖礦活動本質上也是通過發放 ASTER 代幣來獎勵活躍用戶,從而迅速擴大持幣用戶基礎。
(四)中心化風險的致命弱點
然而,$ASTER 代幣的極端集中度是該項目最嚴重的紅旗之一。報告顯示,六個錢包控制了 $ASTER 80 億供應量的約 96%(即 76.8 億枚代幣),其中一個錢包單獨控制了 44.7%。
這種極高的代幣集中度嚴重削弱了 $ASTER 持有者通過投票參與協議升級或費用結構變化的治理權力,使得其聲稱的去中心化治理模型形同虛設,決策權實質上集中在極少數實體手中。
巨鯨集中度構成巨大的市場操縱和潛在拋售風險。單一錢包的動作,例如 24 小時內移動 1.68 億枚代幣的事件,足以引發價格崩潰。項目 CEO 曾聲明大多數供應(約 80%)鎖定在鏈上或屬於交易所/質押合約,但此數據的鎖定條款和性質缺乏全面透明度。
這形成了一個悖論:雖然 Aster 在技術上提供非託管服務,強調去中心化特性,但在經濟和決策層面上,它實際上是一個高度中心化的實體。這種結構性矛盾對長期投資者構成了重大風險,也引發了對項目真實去中心化程度的質疑。
競爭格局與市場定位
(一)與 Hyperliquid 的正面對決
去中心化永續交易所市場的競爭,本質上是技術架構和商業策略的較量。Aster 的主要競爭對手 Hyperliquid 於 2023 年推出,通過從頭構建自己的主權 Layer 1 區塊鏈,徹底改變了鏈上衍生品交易的遊戲規則。
Hyperliquid 運行在定製的 HyperBFT 共識上,專門為高速交易優化,能夠處理每秒高達 20 萬個訂單,最終確認時間不到一秒。這種垂直整合模型提供了中心化交易所級別的性能和結構性的低延遲優勢,使其能夠定期處理所有永續 DEX 交易量的 50% 至 60%。
相比之下,Aster 目前是一個多鏈 DApp,但其路線圖中埋藏著推出 Aster Chain 的計劃。Aster Chain 被規劃為一個「高性能 ZK 驅動的 L1,專注於永續合約」。Aster 規劃自己的 L1,證明了該項目團隊已經認識到應用鏈模型是高性能 DeFi,特別是衍生品交易的長期贏家。
技術路線對比方面,兩者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策略。Hyperliquid 選擇垂直整合的專用 L1 路線,從底層共識到應用層都自主控制,確保最優性能。Aster 則採取多鏈聚合策略,先快速佔領市場,再逐步過渡到自己的 ZK-L1。
差異化競爭上,Aster 的核心賣點在於隱私功能和資本效率。Aster Chain 的差異化重點在於 ZK 技術引入的「隱私」功能,旨在克服 Hyperliquid 在透明鏈上訂單簿的固有弱點,即公開的交易策略容易被前端運行攻擊或市場操縱。
在資產廣度方面,Aster 在資產類別上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除了加密貨幣永續合約外,Aster 還提供 24/7 的傳統股票永續合約,包括 Tesla 和 NVIDIA 等大品牌。這種傳統金融(TradFi)與 DeFi 的結合,是其吸引全球交易者的另一大優勢。
目標用戶群方面,Hyperliquid 主要針對專業交易員、高頻交易者和機構,提供純粹的高性能交易環境。Aster 則採取雙軌策略,通過簡易模式吸引零售投機者,通過專業模式留住進階用戶,實現全用戶群覆蓋。
(二)代幣經濟學哲學差異
Aster 和 Hyperliquid 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哲學:Hyperliquid 是「收入/稀缺性驅動」,而 Aster 是「增長/分配驅動」。
Hyperliquid 的供應結構更緊湊,基本面更強勁,由交易收入支持,提供了更強的稀缺性和可預測性。其代幣經濟模型強調價值累積和供應緊縮,通過實際收入支撐代幣價值。
相比之下,Aster 代幣的最大供應量為 80 億枚,初始流通供應量約為 16.6 億枚。雖然其分配傾向於社群(空投占 53.5%),但巨大的供應量意味著長期的稀釋風險。
Aster 必須在 L1 推出後,成功將目前由空投驅動的虛假交易量轉化為有機的、產生費用收入的活動。如果這種過渡失敗,其代幣經濟學將因高稀釋性而面臨巨大壓力。這也是投資者評估 Aster 長期價值時必須關注的核心風險。
風險與挑戰
(一)監管合規壓力
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特別是結合極高槓桿和無 KYC 模型的平台,必然會引起全球監管機構的嚴格審查。Aster 面臨多重監管風險。
極端槓桿的系統性風險 是首要問題。Aster 提供高達 1001 倍的槓桿,這是一個極端的風險放大器。僅 0.1% 的價格變動就可能導致部位被清算。在市場波動時期,高槓桿會導致連鎖清算,進而引發系統性市場不穩定性。這種設計雖然吸引眼球,但也讓平台更容易成為監管機構的目標。
傳統資產的合規挑戰 同樣嚴峻。Aster 提供傳統金融(TradFi)股票的永續合約(如 Apple、Tesla),這使其面臨來自傳統證券監管機構的額外合規風險。在全球範圍內,衍生品交易是受嚴格監管的領域,提供股票衍生品而不進行 KYC 可能違反多國的證券法規。
ZK 技術的雙刃劍 也值得關注。Aster 計劃在 L1 中使用 ZK 技術來增強隱私性。這項技術的採用可能不僅是為了抗 MEV,也是為了在技術層面上對抗監管的透明化要求。零知識證明允許交易在鏈上驗證而不暴露敏感的交易數據,這雖然保護了用戶隱私,但也可能被視為規避監管的工具。
隨著全球監管機構(如美國 SEC、FBI)加強對加密貨幣市場的監管,提供極高槓桿、傳統資產衍生品、以及隱私交易的平台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合規壓力。Aster 必須在創新與合規之間找到平衡,否則可能面臨被禁止或限制服務的風險。
(二)技術與安全風險
雖然 Aster 採用了多鏈支持和零知識證明技術來提高性能和隱私,但技術複雜性也帶來了潛在風險。
多鏈部署的複雜性 增加了智能合約互操作性的挑戰。Aster 在 BNB Chain、Arbitrum、Ethereum、Solana 等多條鏈上部署,需要確保跨鏈橋接的安全性和資金流動的順暢性。跨鏈協議歷來是黑客攻擊的重災區,任何一個環節的漏洞都可能導致資金損失。
智能合約風險 是另一個關注點。即使是經過 CertiK 等頂級安全公司審計的協議,也可能因中心化特權或私鑰管理問題而遭受攻擊。Aster 的高中心化程度(如代幣集中在少數錢包)使其更易受此類風險影響。
高槓桿的清算風險 在技術層面也構成挑戰。1001 倍槓桿意味著極小的價格波動就會觸發大量清算。在極端市場條件下,清算引擎能否高效處理海量清算訂單,以及是否會出現類似 2025 年 9 月 XPL 價格異常事件(導致用戶爆倉),都考驗著平台的技術穩健性。
(三)數據爭議與信任危機
Aster 在快速增長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信任危機。2025 年 10 月初,Aster 官方承認其推薦積分排行榜的數據存在統計錯誤,引致用戶對交易量真實性和空投公平性的質疑。
針對這些質疑,官方迅速發布公告致歉並修正錯誤數據,承諾改進統計機制。有第三方分析指出 Aster 上疑似刷量的交易約占比僅 2%,整體交易活動仍以有機為主,但這一事件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群信心。
此外,9 月下旬 Aster 在上線 XPL 合約交易時遭遇價格異常:某時段 XPL 價格瞬間飆升至 4 美元(遠高於他所均價 1.3 美元),導致部分用戶爆倉。事後團隊快速回應,主動拿出 USDT 賠償受影響交易者,並展開調查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這些事件顯示,Aster 在快速擴張的同時,也面臨著數據準確性、系統穩定性和用戶信任等多重挑戰。如何在保持增長勢頭的同時建立長期信譽,是平台必須解決的問題。
未來展望與戰略評估
(一)Aster Chain 的關鍵轉折點
Aster 的未來發展將圍繞其 L1 路線圖展開。Aster Chain 被規劃為一個 ZK 驅動的 L1 區塊鏈,這是 Aster 實現其長期目標和與 Hyperliquid 等應用鏈競爭對手進行全面對抗的關鍵一步。
將高性能(L1)與隱私(ZK)結合的戰略,表明 Aster 試圖開闢一個新的競爭類別,即「隱私高性能 Perp DEX」。在原始速度上難以壓倒 Hyperliquid 的情況下,Aster 將利用 ZK 技術提供的交易隱私性,為尋求保護交易策略的專業和機構交易者提供差異化服務。
Aster Chain 的成功發佈和採用將是其長期價值的決定性因素。投資者應密切監測其 ZK-L1 的性能表現、隱私實施程度,以及能否成功吸引 Hyperliquid 生態的專業交易者。如果 Aster Chain 能夠實現其承諾的高性能和隱私保護,同時保持去中心化特性,它有可能在永續合約市場開創一個新的細分領域。
(二)可持續性的考驗
Aster 必須在空投激勵結束後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其生息抵押品機制(asBNB、USDF)是確保流動性粘性的核心。Aster 必須保證該機制能夠長期提供有競爭力的真實收益,以留住流動性,並將虛假交易量轉化為穩定的、有機的費用收入。
在代幣管理方面,團隊已承諾將實施代幣回購計劃。在面臨巨額稀釋供應和集中持倉的背景下,該回購計劃將是管理市場情緒和穩定代幣價格的關鍵舉措。然而,回購計劃的有效性取決於平台能否產生足夠的真實收入來支持持續回購。
從刷量驅動到有機增長的轉型是 Aster 面臨的最大挑戰。目前的高交易量主要由空投激勵驅動,一旦激勵減少或結束,平台能否保持用戶活躍度和交易量,將直接影響其長期估值。生息抵押品的資本粘性機制是關鍵,但能否真正留住「僱傭兵資本」,還需要時間檢驗。
(三)CEO 的野心:打造鏈上 Binance
Aster CEO 最近在訪談中直言最終目標是打造鏈上版「Binance」,在一年內複製中心化交易所 80% 的功能。這意味著 Aster 不僅要在永續合約上稱雄,還瞄準更廣闊的加密金融版圖。
這番言論引發了去中心化程度的爭論。批評者認為 Aster 更像披著去中心化外衣的中心化交易所,指出其代幣高度集中、與幣安生態深度綁定等特徵更接近中心化實體。支持者則期待它真的能成為連接中心化金融與去中心化金融的超級平台。
如果 Aster 真的要成為「鏈上 Binance」,它需要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首先是完善的產品矩陣,不僅包括永續合約,還要覆蓋現貨交易、槓桿交易、期權等多種產品;其次是穩定的技術基礎設施,Aster Chain 的性能必須達到中心化交易所級別;第三是監管合規,這可能是最大的挑戰,因為提供如此全面的金融服務必然會引起全球監管機構的關注。
馬克碎念
Aster 的崛起是當前去中心化衍生品市場中,資本工程與產品創新的典範。這個項目通過戰略性地整合收益機制和交易能力,在 DeFi 中創造了具有結構性優勢的「粘性資本」。其生息抵押品機制確實解決了長期困擾 DeFi 協議的「閒置資本」問題,這是一個真正的創新,也是 Aster 最有價值的護城河。
快速的多鏈部署和極端槓桿的營銷策略,使其迅速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這種「閃電戰」打法在短期內確實非常有效。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該項目的戰略成功是以犧牲數據真實性和治理去中心化為代價的。
馬克認為,Aster 應該被視為一個由強大戰略支持者(YZi Labs、CZ)推動的高增長、高風險的孵化項目,而非一個成熟的去中心化協議。它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戰略位置(BNB 生態的永續合約代表)和創新機制(生息抵押品),而非當前的交易量數據。
長期來看,Aster Chain 的成功發佈和採用將是決定性因素。如果它能夠兌現 ZK-L1 的性能和隱私承諾,並成功將目前由空投驅動的投機熱情轉化為真正的生態粘性,那麼 Aster 確實有可能成為 Hyperliquid 之外的另一個重要選擇。但如果 L1 執行不力,或無法解決代幣集中度和監管風險,這個項目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的熱度。
DeFi 永續市場的「雙雄並立」時代已經來臨,Hyperliquid 代表技術優先和收入驅動的路線,Aster 代表快速擴張和資本效率的路線。兩種模式都有其價值,但最終哪種能夠勝出,還需要市場和時間來檢驗。對於投資者而言,保持理性、關注基本面、密切監測巨鯨動向和 L1 執行情況,才是正確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