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問題開始
2019年,時任金管會主委的顧立雄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台灣這個已經「overbanking」的金融市場,放進三條數位化的「鯰魚」。他相信這些沒有實體分行、純粹活在手機裡的銀行,會攪動整個傳統金融的一池春水。
5年過去了,2025年的今天,LINE Bank總經理黃以孟信心滿滿地宣布:「我們今年一定會損益兩平!」這個消息讓市場為之一振。但大家想問的是:這條鯰魚真的有用嗎?還是只是在池子裡濺起了一些水花,然後一切如常?
更重要的是,當傳統銀行也開始「數位化」,當每家銀行都有了自己的App和數位帳戶,純網銀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鯰魚效應的真相
純網銀確實攪動了池水
雖然大家對於純網銀有很多爭論,但不得不承認,這三條鯰魚確實讓整個金融池塘不太一樣了。還記得純網銀剛開業時,直接祭出2-3%的活存利率嗎?目的就是從傳統銀行中挖走客戶,面對這些潛在的競爭對手,誰能坐得住?
但真正的改變不只是利率。純網銀展示了一種可能性:銀行可以完全沒有實體分行。這不是把服務搬到線上那麼簡單,而是從根本上重新定義「銀行」這件事。
以前我們說到銀行,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大理石地板、排隊的人龍、叫號機的聲音。但純網銀展現的是另一種可能:沒有任何一間實體分行卻能服務所有的客戶,用電信帳單和網購紀錄就能評估你的信用,微型企業開戶不用帶著大印章和一疊文件跑銀行,房貸申請到撥款完全線上完成。
這種改變已經發生了。現在哪家傳統銀行不在拼命優化自己的App?遠端視訊對保、AI客服、純線上的信貸審核流程,這些在5年前還是天方夜譚的事,現在變成了標配,每一家銀行都在努力讓自己更「數位」。
純網銀逼著整個產業從「有數位服務」進化到「數位優先」的思維,這是它們帶來的第一個真正改變。
但這條鯰魚游得太猛了?
然而,每個故事都有另一面。
純網銀的營運模式其實是把雙面刃。沒錯,它們沒有分行成本,可以給出更高的存款利率。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逐底競爭。
想想看純網銀之間的「優惠軍備競賽」。你給高利活存,我就給更高;你推新戶禮,我就加碼再加碼。每家都在燒錢搶客戶,但銀行總要賺錢吧?這種逐底競爭能撐多久?更關鍵的是,那些被優惠吸引來的客戶,當蜜月期結束後還會留下嗎?
截至2024年底,三家純網銀累積虧損已達76億元。LINE Bank虧最多,40億;樂天27億;將來18億。雖然虧損正在收窄,但這個數字仍然驚人。它們靠什麼填補這個洞?更多的放款?更高的手續費?還是繼續燒錢換市場?
更深層的問題是,當傳統銀行也都數位化了,純網銀的優勢在哪裡?
現在用戶去台新、國泰、玉山的App,功能其實不輸純網銀。轉帳、繳費、買基金、申請信貸,該有的都有。而且傳統銀行還有純網銀沒有的東西:實體分行。對,年輕人可能不需要,但當要辦大額轉帳、處理遺產、或者遇到複雜的金融問題時,能走進一家分行找真人談話,這種安心感是App給不了的。
還有一個大家不願面對的真相:那些被高利活存吸引來的客戶,真的會留下來嗎?
存在一個現象,很多人在純網銀開戶,就是為了那個新戶優惠。3個月10%定存?好,存滿就解約。2%活存?等優惠結束就把錢轉走。這些「羊毛黨」對純網銀的忠誠度趨近於零。
2025年三家純網銀的現況盤點
LINE Bank:流量王者的獲利挑戰
LINE Bank無疑是三家純網銀的領頭羊。208萬用戶,這個數字幾乎是另外兩家總和的三倍。靠著台灣2,100萬LINE用戶的龐大基礎,它在獲客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但這裡有個有趣的矛盾:用戶最多,虧損也最多。40億的累積虧損高居三家之首。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LINE Bank在初期投入了大量資源在市場推廣和基礎建設上。它要打造的不只是一個銀行帳戶,而是一個完整的金融生態系。從LINE Pay到LINE Points,從信貸到現在的微型企業服務,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投入。
不過,有個數據特別值得注意:LINE Bank的存放比已經達到80%以上,遠超同業平均。這意味著什麼?簡單說,就是它吸收的存款,有80%都放貸出去了。這是銀行獲利的核心,利差。存款付1%利息,放款收3%利息,中間2%就是利潤。
LINE Bank的信貸業務特別強。年收入25萬就能申請,最快10分鐘核貸,24小時都能申辦。這種便利性正中年輕人下懷。需要錢?打開LINE,動動手指,錢就進來了。不用請假跑銀行,不用準備一堆文件,這就是數位原生世代要的金融服務。
2025年下半年,LINE Bank預計開始轉向法人市場,推出微型企業存匯業務。個人市場競爭激烈,但中小企業的數位金融服務還有很大空間。如果能把服務小老闆的經驗做好,這可能是突破獲利瓶頸的關鍵。
市場普遍認為,LINE Bank會是第一個達到損益兩平的純網銀。原因不只是用戶規模,更重要的是它的生態系整合能力。當金融服務變成LINE生活的一部分,用戶黏著度自然就高了。
樂天銀行:小而美的法人策略
如果LINE Bank是靠流量取勝,樂天銀行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路。
30萬用戶,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多,但樂天並不打算跟LINE Bank比用戶數。它的策略很清楚:寧可服務30萬個高價值客戶,也不要300萬個羊毛黨。
樂天銀行也是瞄準了法人市場。為什麼?因為企業客戶的價值遠高於個人。一個中小企業的存款可能抵得上100個散戶,而且企業客戶一旦建立關係,忠誠度通常很高,不會為了0.5%的利率差異就換銀行。
有趣的是,樂天的累積虧損27億,雖然不是最少,但考慮到它的用戶規模,這個虧損控制得還不錯。它沒有像LINE Bank那樣大手筆燒錢搶市場,而是穩扎穩打,專注在特定客群。
樂天的另一個優勢是跨境金融。背靠日本樂天集團,它在處理台日之間的金融往來上有天然優勢。很多在日本工作的台灣人、做日本生意的台商,都是它的目標客戶。這是個小眾但高價值的市場。
不過,樂天也面臨挑戰。在台灣,樂天的品牌知名度始終不如LINE。雖然買下職棒球隊改名樂天桃猿,趁著最近的棒球熱提升了一些曝光度,但要轉化為銀行客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將來銀行:國家隊的場景金融
將來銀行是三家中最特別的一個。為什麼?因為它背後站著「國家隊」。
中華電信、全聯、兆豐、新光,這個股東陣容是台灣本土企業。這給了將來銀行一個其他兩家沒有的優勢:場景金融。
什麼是場景金融?就是把金融服務無縫嵌入到生活場景中。去全聯買菜,用將來銀行付款有優惠;是中華電信用戶,辦將來銀行有專屬方案;在全支付消費,回饋直接進將來銀行帳戶。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用戶不是為了「辦銀行」而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使用。這創造了很強的客戶黏著度。
將來銀行的累積虧損18億,是三家中最少的。這可能反映了它在成本控制上比較謹慎,沒有盲目追求規模,而是專注在提升每個客戶的價值。
2025年,將來銀行在信貸流程上做了很多創新。自動核貸、免視訊對保,這些聽起來很技術,但對用戶來說就是「更快拿到錢」。它還跟進了外匯業務,美元活存4.2%、定存最高10%,在美國降息的大環境下,這個利率相當吸引人。
將來銀行證明了一件事:純網銀不一定要靠單打獨鬥,善用股東資源,打造生態圈,可能是更聰明的策略。
金管會終於醒了?政策大轉彎
從「試辦核准」到「原則自行開辦」
2025年,金管會做了一個遲來但關鍵的決定:鬆綁。
過去4年,純網銀要開辦任何新業務,都要寫計畫書、等審核、拿核准。這個過程短則數月,長則半年。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這種速度簡直是災難。
想像一下,LINE Bank想推出一個新的理財產品,從發想到上線,可能要等半年。半年後,市場早就變了,競爭對手可能已經推出類似產品了。這種監管方式,本質上是把純網銀當成「實驗品」,而不是真正的市場參與者。
2025年的新政策終於改變了這個局面。「原則自行開辦」意味著,只要符合基本的風控和資安要求,純網銀可以自己決定要做什麼業務。這看似簡單的改變,實際上是監管思維的根本轉變。
金管會終於意識到,過度保護反而會扼殺創新。純網銀已經營運4年了,市場證明它們不會造成系統性風險,那為什麼還要綁手綁腳?
關鍵鬆綁帶來的新戰場
這次鬆綁開放了幾個關鍵領域,每一個都可能改變遊戲規則。
法人開戶終於解禁了。以前純網銀只能服務個人,現在終於可以搶企業客戶了。這很重要,因為企業客戶的價值遠高於個人。一個中小企業的資金往來,可能抵得上幾百個散戶。
房貸業務的開放更是重磅炸彈。房貸是銀行最賺錢的業務之一,利率穩定、風險可控、金額又大。純網銀終於可以進入這個市場,雖然沒有實體分行做抵押權設定比較麻煩,但透過視訊對保和線下輔助機制,這個問題正在被解決。
財富管理的門檻也降低了。以前純網銀要賣基金,必須符合「每股淨值不低於面額」的條件。問題是,純網銀初期都在虧損,淨值怎麼可能達標?現在改用資本適足率作為標準,合理多了。
這些鬆綁意味著,純網銀終於可以提供「完整的」銀行服務,而不是閹割版的數位帳戶。
但這樣就夠了嗎?
坦白說,還是不夠。
看看韓國,他們的純網銀可以賣證券、可以賣保險、可以做信用卡收單業務。KakaoBank現在基本上是一個全功能的金融平台,不只是銀行。
再看看中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雖然不是純網銀,但它們展示了數位金融的可能性。從支付到理財,從保險到信貸,一個App搞定所有金融需求。
台灣呢?我們還在討論要不要讓純網銀賣基金。
但我們可以理解金管會的謹慎。台灣的金融詐騙問題嚴重,如果純網銀出了資安事故,後果不堪設想。但過度謹慎的代價,就是創新的速度永遠追不上市場的變化。
或許監管的思維可以從「正面表列」改為「負面表列」。也就是說,除了明確禁止的高風險業務,其他都讓純網銀去嘗試。市場會告訴我們什麼行得通、什麼行不通。
當然,前提是要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但保護消費者不等於限制創新。兩者必須找到平衡點。
純網銀的2025-2026關鍵預測
誰會先達到損益兩平?
這是所有人都在問的問題。最有機會是LINE Bank,但可能不是2025年。
為什麼是LINE Bank?因為它有規模優勢。208萬用戶,80%的存放比,這些數字說明它的商業模式正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LINE的生態系整合創造了真正的用戶黏著度。
但為什麼可能不是2025年?因為轉盈不只是收入問題,還有成本問題。LINE Bank的營運成本仍然很高,特別是技術開發和行銷費用。除非它能大幅提高手續費收入或其他非利息收入,否則光靠利差很難達到。
國際經驗告訴我們,純網銀轉盈需要時間。韓國的K Bank花了4年,英國的Monzo用了7年。台灣如果能在5-6年內實現,其實表現不錯了。關鍵在於,純網銀必須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而不是只靠價格競爭。
純網銀的下一步
純網銀的未來不是「銀行」,而是「金融科技平台」。
什麼意思?就是說,它們不應該只是提供存款、放款、匯款這些傳統銀行服務,而是要成為用戶所有金融需求的入口。
想買股票?純網銀App裡直接下單。要保險?AI幫你分析需求並推薦方案。需要記帳?自動分析消費並給出理財建議。這才是數位原生世代要的金融服務。
技術已經準備好了。AI可以做信用評估、風險控管、客戶服務。大數據可以精準行銷、個人化推薦。區塊鏈可以做跨境支付、智能合約。問題是,監管准不准?純網銀敢不敢?
另一個趨勢是「場景金融」的深化。金融服務會越來越「隱形」,變成背景而不是前景。用戶不會特別意識到自己在用銀行服務,就像我們不會意識到在用電一樣。它就是there,when you need it。
傳統銀行的反擊
別以為傳統銀行會坐以待斃。事實上,它們的反擊已經開始了。
國泰世華的Cube、台新的Richart、玉山的數位帳戶,這些產品在功能上已經不輸純網銀。而且傳統銀行有純網銀沒有的東西:龐大的既有客戶基礎、完整的金融執照、實體通路的信任感。
更可怕的是,傳統銀行正在快速學習。它們挖角純網銀的人才、複製純網銀的策略、甚至比純網銀更敢砸錢做行銷。當巨人學會跳舞,新創的優勢就不那麼明顯了。
但馬克還是相信純網銀有機會。為什麼?因為組織文化。
傳統銀行再怎麼數位轉型,它的DNA還是傳統的。決策流程、風險偏好、創新速度,這些深層的東西很難改變。純網銀天生就是數位的,沒有包袱、沒有legacy system、沒有既得利益者的阻礙。
這場仗還沒打完,甚至才剛開始。
這場實驗的真正價值
純網銀改變了什麼?
5年過去了,純網銀確實改變了一些事情。
最明顯的改變是消費者期待。現在如果一家銀行的App很難用、轉帳要收手續費、開戶要跑分行,消費者會直接用腳投票。這種「用戶體驗至上」的思維,是純網銀帶來的。
第二個改變是營業時間的概念消失了。銀行不再是朝九晚五的機構,而是24/7的金融夥伴。凌晨想申請信貸?可以。週末要買基金?沒問題。這種「always on」的服務,已經變成新常態。
第三個改變是金融服務的門檻降低了。以前沒有收入證明就貸不到款,現在AI可以用其他數據評估信用。以前投資要100萬起跳,現在10塊錢也能買基金。這就是普惠金融的真諦。
還沒改變的是什麼?
但有些東西還沒變。
獲利模式還是很傳統。純網銀90%的收入還是來自利差,跟傳統銀行沒什麼不同。真正的金融創新,比如數據變現、API經濟、嵌入式金融——還沒看到。
監管思維還是很保守。雖然2025年有所鬆綁,但相比其他國家,台灣的步伐還是太慢。我們還在討論可不可以,人家已經在討論怎麼做得更好。
消費者行為還是很現實。大部分人選擇純網銀,還是因為利率高、優惠多。真正因為認同數位金融理念而來的,可能不到10%。這種「羊毛黨心態」不改變,純網銀很難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2025年後的展望
那麼,純網銀的未來在哪裡?
2025-2026將會是關鍵的兩年。如果這兩年內沒有任何一家純網銀轉盈,市場信心可能會動搖。投資人會質疑這個商業模式是否可行,監管機構可能會重新評估政策方向。
但馬克對純網銀的長期前景還是樂觀的。原因很簡單:趨勢不可逆。
年輕世代已經習慣了數位生活,他們不會走回頭路。隨著世代交替,純網銀的市場只會越來越大。問題不是純網銀會不會成功,而是哪一家會成功、以什麼方式成功。
馬克的預測是,未來台灣的純網銀市場會出現分化。不是每家都能存活,但存活下來的會很強大。可能是LINE Bank靠生態系取勝,可能是樂天找到了法人市場的甜蜜點,可能是將來銀行的場景金融開花結果。
或者,可能會出現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新模式。這就是創新的魅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突破會從哪裡來。
台灣需要這條鯰魚,不是因為我們需要更多銀行,而是因為我們需要不一樣的思維。
純網銀逼著整個金融業思考:如果從零開始,銀行應該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台灣金融業的未來。
而這條鯰魚,游了5年,雖然還在虧損,雖然還在摸索,但它確實讓這池水活了起來。這場實驗還沒結束,好戲才正要上場。
2025年,會是分水嶺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首圖連結:https://cnews.com.tw/wp-content/uploads/1-17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