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 × 安全 × 創新:國泰金控洞察數位資產未來三大機會
《2025 國泰金控數位資產趨勢洞察》聚焦全球數位資產制度化新局,剖析 RWA 代幣化、穩定幣支付、合規託管等,並結合台灣監理環境與市場,提出創新機會與風險治理框架。強調金融機構應攜手科技公司、交易所與監管機關共創,開拓新一代數位資產生態。
深度解讀《2025數位資產趨勢洞察》:台灣金融業的Web3轉型藍圖
國泰金控在日前舉辦的數位資產趨勢論壇中,發布了備受矚目的《2025數位資產趨勢洞察》報告。這份報告不僅聚焦全球數位資產制度化的新局勢,更深入剖析RWA代幣化、穩定幣支付、合規託管等關鍵議題,並結合台灣的監理環境與市場特性,提出具體的創新機會與風險治理框架。其中特別強調,金融機構應該攜手科技公司、交易所與監管機關共同創新,開拓新一代的數位資產生態系統。
報告背景:數位資產邁向制度化的關鍵時刻
根據這份最新報告的觀察,2025年數位資產(Digital Assets)已經從加密資產的利基市場,全面邁向傳統金融與新金融共構的實務階段。無論是代幣化實體資產(RWA Tokenization)、穩定幣支付、合規託管,還是鏈上結算,都已經從概念驗證走入制度化落地的階段。
當前的發展呈現兩個重要趨勢:一方面監管規範逐步清晰;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基礎設施(包括交易所、登記與交收、清算機制)陸續開放鏈上化與代幣化的新實驗。這些變化為台灣大型金融集團帶來兩股同時存在的力量:監管確定性的提升,以及商業模式的重塑。
報告中提出的三大核心建議,將方向拉回到金融機構的本業優勢:建構合規基礎設施、連結客戶接觸點,並主動參與制度設計與概念驗證,凸顯出以信任與安全為核心的發展路線圖。
全球關鍵脈動:四大趨勢觀察
1. 穩定幣與代幣化的法制化加速
報告分析指出,2025年以來美國聯邦層級對穩定幣的監管已邁入新階段,市場普遍解讀為合規穩定幣被納入主流支付與結算體系的起點。制度化的明確方向正在改變金融機構對鏈上支付與現金管理的評估基準,並提升跨境清算、商戶收單與散裝微支付的可行性。
2. 傳統交易所擁抱代幣化
資本市場最顯著的訊號是全球主要交易所與託管機構對代幣化證券的正面動作。若一線市場與後端交收能與代幣化資產打通,將在既有監理框架下,為24/7交易、即時或T+0結算、跨地域資本流通打開制度化空間。
3. 合規代幣化股權登場
市場已經可見先行者將公司普通股原生代幣化,並保留股東完整權利,避免僅成為合成衍生品。這類案例的重點不在技術新穎,而在於權利等同性與合規性的設計,這是資本市場採納代幣化的關鍵。
4. RWA進入高成長通道
多方研究顯示,RWA代幣化市場在2024-2025年持續擴張,並朝多資產類別延伸(債券、貨幣市場基金、房地產、私募股權/債)。這並非短期話題,而是資產發行、交易、託管、結算價值鏈的長期再造。
台灣監管轉折:從自律走向法制化
報告中分析台灣的監管環境變化。台灣的關鍵在於專法落地與自律走向法制化。金管會近兩年以指導原則、業者自律開道,2025年把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推進到關鍵立法階段,預計從現行登記制過渡為許可制,並明確要求資本、內控、客保、反洗錢、託管分離等制度配套。
對金融機構而言,這意味著可在更確定的監理框架下規劃代幣化產品、託管服務與支付解決方案,也意味著跨界合作(與合格VASP、科技公司、金流商)的新秩序。主管機關持續沿著既有AML/CFT與VASP登記、平台治理等路徑,逐步建立執行細節,形成可預期、可審查、可追溯的市場環境。
五大應用戰場的實務建議
報告詳細分析了五大數位資產應用領域,為金融業者提供具體的發展方向:
1. RWA代幣化
固定收益與現金管理 將短天期、高信用等級的貨幣市場工具、短票或債券基金進行代幣化,提供更即時的申贖與透明持倉。這對高淨值與法人資金管理尤具吸引力。
私募資產與不動產份額化 將原本低流通的私募股權/債、房地產收益權進行份額化,可提高二級流通與退出彈性,吸引家族辦公室、保險資金、退休金資金等機構投資人長期配置。
2. 穩定幣與數位現金管理
跨境結算 以合規穩定幣作為跨境收付媒介,可降低費率、縮短到帳時間,並改善對賬透明度。
B2B2C錢包生態 連結信用卡回饋、點數與穩定幣/代幣資產互換,將銀行/保險的會員體系變成可結算、可流通的數位資產接觸點。
3. 合規託管與一站式服務
機構級託管 以多重簽章、硬體安全模組(HSM)、門限簽章(MPC)與保單/保證金機制,提供銀行級、保險級的私鑰安全與資產隔離。
一站式平台 整合發行(Tokenization)、託管(Custody)、流動性(Liquidity)、計價(Pricing/NAV)、報表與審計,減少客戶的整合成本與合規不確定性。
與本業疊加 保險資金配置代幣化資產的內規、證券化商品在投信與證券通路上的轉售,形成跨子公司協同。
4. 數位資產型理專與財管
高淨值客戶(HNW/UHNW) 提供以合規穩定幣/RWA代幣化產品為底層的現金管理解決方案。
家族辦公室與企業財管 帳上閒置資金可以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做T+0管理,並透過白名單制度管理對手風險與資訊揭露。
ESG與影響力投資 以代幣化方式強化資金流向與成效追蹤(如再生能源憑證、綠色債券),在資訊透明度上可超越傳統票面工具。
5. 鏈上結算與市場銜接
與交易所/場外市場對接 代幣化證券若可在受監理市場掛牌/結算,將釋放二級市場流通性,並為自營、做市與資本中介帶來新業務。
與全球案例互通 參照海外原生代幣化股權與合規鏈上結算的權利等同性設計,將有助台灣市場直接跨步,而非另起平行市場。
風險治理框架:三支柱建議
合規治理:內建式的風險管理
在數位資產領域,合規不應僅被視為事後補強的檢查,而必須自業務設計的第一步就融入核心流程,形成一種內建式治理的思維。
金融機構若要推動代幣化資產、穩定幣支付或鏈上保管,必須確保每一個服務環節都符合既有的金融監理要求,包括KYC身份驗證、AML洗錢防制、交易透明度與客戶權益保護。這不僅意味著建立完整的白名單制度與風險分級,更要在產品結構上明確界定權利與義務,確保代幣化憑證與傳統資產的法律地位等同,避免投資人落入權利模糊的灰色地帶。
合規治理的另一個關鍵是資訊揭露,投資人必須能清楚理解其持有資產的性質、估值方式、清算優先順序與潛在風險。透過在制度設計初期便納入監理需求,金融機構得以減少監管爭議與合規成本,同時以可信任的形象建立市場護城河。
技術安全:多層次的防護機制
數位資產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其天然依賴於私鑰管理與鏈上合約,因此安全架構的設計等同於整個業務的生命線。
若僅依靠傳統單一金鑰保護,任何駭客入侵或內部濫用都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資產流失。因此需要建構多層次的安全機制,例如MPC或HSM的金鑰治理,搭配異常行為偵測與即時凍結機制,以確保交易在速度與安全間取得平衡。
智慧合約必須經過多輪獨立審計,並具備可升級或緊急暫停的彈性,以避免漏洞被惡意利用。更進一步,營運韌性也不可忽視,應建立跨雲與異地備援架構,定期進行資安演練與災難復原測試,確保在任何狀況下資產的完整性不受威脅。
會計與估值:透明化的價值管理
數位資產的價值管理遠比傳統資產複雜,因為其波動性大、流動性差異顯著,且部分資產(例如私募股權、不動產代幣化憑證)缺乏公開市場報價。
金融機構必須建立一套透明且可驗證的估值機制,結合即時市場數據、模型化方法與第三方審計,以計算資產的淨值與公允價。這不僅是為了讓投資人掌握自身部位的真實價值,更是財務報表、稅務申報與跨境合規的重要基礎。
若缺乏公允估值,不僅可能導致資產價格偏離現實,還會削弱投資人信任並引發法律糾紛。因此,資訊透明度是此一環節的核心,包含估值方法、假設條件、流動性風險折價的揭露。當會計與估值能夠以制度化、標準化的方式落實,金融機構不僅能降低監管與稅務風險,也能藉由清晰可信的財務資訊強化市場競爭力。
商業模式升級:共創生態的三大路徑
與科技公司共創:從供應商到夥伴
在數位資產的生態中,科技公司不再只是外部供應商,而是金融機構重塑服務體驗與基礎設施的重要合作夥伴。
透過合作,金融機構可以借助科技公司在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與雲端運算上的專業能力,將傳統的會員經濟、支付場景與資產管理整合成一個可持續運作的超級生態。例如,錢包技術可讓投資人隨時查看並管理自身代幣化資產,人工智慧則能在龐大的交易數據中識別風險並提供個人化建議,而雲端基礎設施則確保業務能在高頻與跨境交易中保持韌性。
金融機構本身所擁有的是龐大的用戶基盤、品牌信任與資金池,當這些優勢與科技公司的創新能力結合,就能共同創造新的產品與服務,從穩定幣支付到RWA投資,甚至是鏈上保險與合規稽核。這種共創關係不僅能提升客戶體驗,也能使金融機構更快適應市場變化,並在新技術驅動的生態中保持競爭力。
與VASP/交易所結盟:建立流動性橋樑
在數位資產市場中,VASP與交易所是流動性與基礎交易秩序的關鍵樞紐。對金融機構而言,與這些業者的結盟能大幅縮短進入市場的時間並降低合規與營運風險。
透過雙向白名單制度,金融機構可以將自身的客戶與資產管理納入受監理的交易平台,確保資金與交易活動均在可追溯的環境下運行。同時,交易所具備做市與撮合的能力,能讓代幣化資產擁有二級市場的流動性,避免產品淪為僅能持有、卻缺乏退出機制的死資產。
這種合作不僅在於流動性補充,更能讓金融機構取得實時的市場價格數據與交易深度資訊,進而提供更透明的估值與財務報告。透過共享合規與風控標準,雙方能共同降低詐欺、洗錢與技術風險,使投資人對市場的信任感提升。結盟的結果,是金融與加密產業之間形成互補關係,前者提供合規與信任,後者帶來速度與創新,兩者共構一個更完整的市場體系。
與監管機關共創:從規制到協作
監管機關在數位資產生態中的角色,逐漸從外部規制者轉變為制度共創者。金融機構若能積極參與沙盒實驗、監理對話與概念驗證(PoC),不僅能提前理解政策走向,也能在規範制定過程中發揮影響力,讓制度更貼合市場實際需求。
這種共創關係有助於降低創新與監管之間的摩擦,避免金融創新因法規不確定性而停滯。監管機關能透過業界自律規範逐步上升為正式法制,確保市場參與者在透明、可預期的環境下發展業務。
對金融機構而言,這代表能以合規紅利取得先行者優勢,因為當制度尚在成形之際,率先投入的業者更有機會建立市場標準。長期來看,與監管機關共創並非僅是守法,而是一種策略布局,它將信任、安全與創新三者平衡,形塑一個能持續吸引投資人、機構與國際資金的數位資產市場。
報告總結:信任是數位資產的核心競爭力
這份報告在結語中指出,2025年是數位資產的制度化元年,監管確定性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打開閘門、機構級案例相繼出現。勝負關鍵不在技術新奇度,而在以金融專業重塑價值鏈,把本業的資產篩選、風控、託管、客保與品牌信任,轉譯到鏈上,用更透明、更高效的方式,服務同一批值得服務的客戶。
當金融機構能把「信任」這件事做得比任何人更好時,數位資產就不只是新產品,而是下一個十年成長曲線的發動機。
深入了解完整報告
以上內容為《2025國泰金控數位資產趨勢洞察》的詳細解讀。這份報告為台灣金融業提供了完整的數位資產發展藍圖,從全球趨勢分析到本土應用建議,從風險管理到商業模式創新,涵蓋了金融機構轉型所需的各個面向。
若馬克的讀者想要深入了解報告中更詳細的內容,歡迎下載完整版報告:https://cathayholdings.surveycake.biz/s/O0Yn3
馬克碎念
在《2025數位資產趨勢洞察》中,我們清楚看見了一場從「概念性想像」走向「制度性落地」的典範轉移。這不再是一場單純的科技演進,而是一場關於信任重構的產業升級戰。
當數位資產進入制度化元年,傳統金融與Web3的界線正逐步模糊,從代幣化商品、鏈上託管、到智慧合約下的結算機制,過去被視為「另類金融」的創新,如今正在尋求一種可預期、可監管、可規模化的市場型態。這是一場由監理環境「法制化」、商業模式「協作化」、技術架構「標準化」共同推動的趨勢交匯點。
馬克認為,下一波贏家,將不是技術最先進的一方,而是能把「合規」與「體驗」做到極致的一群人。而這,正是台灣金融機構面對Web3時代,最該自問的問題:當信任可以上鏈,我們還剩下什麼?我們又能創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