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嗶」支付範圍再擴大!金管會表示,因疫情帶動零接觸經濟需求,加上電子支付帳戶使用者人數逐年增加,電子支付機構有需要擴大業務發展,故將修正「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草案,預計配套可於第四季之前完備後上路。
電子支付三大鬆綁具體內容
圖片來源: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0628700304-430303
一、放寬不特定金額代理收付實質交易之自動交易扣款類型。
修正條文第 11 條,考量現行以正面表列揭示交易態樣的方式,無法因應支付市場快速發展趨勢,若遇到新型不特定金額自動扣款的交易態樣,尚須透過修法或發布解釋令等方式開放,除了會增加行政作業成本及時效問題外,也限制電支機構業務發展彈性。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指出,現行只限繳水電瓦斯或繳稅等政府規費,才可綁定電支付款,未來新制上路後,不再正面表列,只要電支機構與特店確認好安全交易處理程序就可綁定,如訂房網站、Google Play、APP Store 等都能進行綁定使電支成為付款方式的一種。
二、擴大特約機構範圍,開放三大平台可綁定電支付款,即外送平台、計程車客運服務平台、停車服務平台。
修正條文第 2 條及第 15 條,由於 COVID-19 疫情,帶動全球零接觸經濟之新興商業模式發展下,國人已習慣透過外送平台、計程車客運服務平台及停車服務平台等業者所提供的服務來滿足生活所需。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指出,考量這三類交易型態符合電子支付帳戶的小額支付特性,且為滿足國人小額頻繁的非接觸式支付需求,因此透過建置相應之風險管控措施予以放寬。為何限定於這三大平台?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表示,電子支付業者有跟金管會討論過,因應平台經濟發展,目前這三大平台相較其他更有經濟規模,未來會滾動式檢討,但以目前是這三個是最大宗與最主流的平台先開放。
三、委外作業增訂雲端服務之規定。
新增條文第 45 條之 1,電支機構是為讓電支機構精準行銷及提升服務品質,允許目前十家專營電支業者委外作業可使用雲端服務,需有效運用資料且為監理一致性,參考「金融機構作業委託他人處理內部作業制度及程序辦法」,增訂了專營電支機構委外作業使用雲端服務相關規範。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說,目前 20 家由銀行兼營電支業者並無相關使用限制,這也是為了監理一致性管理。
電支鬆綁帶來影響
據金管會 2024 年 4 月底統計,全台 2,384 萬人使用電子支付。會員人數最多的是街口支付和一卡通,全都超過 630 萬人。同年 4 月底電子支付的平均每月代收付額達到 151.8 億元,顯示國人已經習慣用電子支付帳戶付款。隨著此政策紅利上路,民眾將有更多元的支付工具選擇,App 或平台商也可擴大規模,電子支付的使用場域和範圍不斷擴大,民眾、產業和電子支付業者同享利多,進一步擴大非現金支付業務。
此次電子支付的三大鬆綁政策,是在全球數字支付普及的大背景下推行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電子支付已成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管會的這一決定旨在促進電子支付市場的健康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並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更好的支付服務。
(一)放寬不特定金額代理收付實質交易之自動交易扣款類型
放寬對不特定金額代理收付實質交易的自動交易扣款類型,將顯著提升消費者和企業的支付靈活性,因這項措施允許用戶在不同類型的交易中進行自動扣款,減少了手動操作的需求,提升了交易的便捷性和效率。對於商家來說,這意味著能夠更快速地完成交易,提高現金流的穩定性和管理效率。消費者則受益於更方便的支付體驗,無需每次手動操作,從而增加了使用電子支付的意願。
(二)擴大特約機構範圍(外送、計程車、停車三大平台)
擴大電子支付特約機構範圍,包括外送、計程車和停車三大平台,將極大地推動這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對於外送平台而言,電子支付的普及將加速交易過程,提升用戶體驗和訂單處理效率;計程車和停車平台也能通過電子支付實現無現金交易,減少找零和現金管理的困難,提高運營效率。此外,這項措施將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企業使用這些平台,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帶動整體經濟的增長。
(三)委外作業增訂雲端服務之規定
委外作業增訂雲端服務之規定,將為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帶來更多的技術選擇和靈活性。雲端服務的引入意味著支付服務商可以更高效地管理和存儲數據,提升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雲端服務可以提供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分析功能,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消費者行為,優化服務和產品。這將促進金融科技的創新和發展,提升整體支付生態系統的競爭力,從而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這三大鬆綁措施在於提升支付便捷性和效率、推動數字化轉型、促進行業發展和增強技術能力等方面,對經濟帶來顯著的正面影響,不僅促進了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和便捷性,也帶動了電子支付市場的競爭和創新,讓消費者在支付過程中享受更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並推動了整體經濟的數位轉型和發展。
隨著法規鬆綁,電子支付可能因其更多的功能和應用場景而成為更多人的首選,因為繳費和支付變得更方便了,進而開始瓜分第三方支付市場,支付業將面臨新的競爭和變革。
政策制定的背景與目標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完善,消費者對於快速、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的需求越來越高,這促使了「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於 2015 年 02 月 04 日誕生。電子支付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改變了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正逐漸取代傳統的現金和紙質支付方式,這一趨勢促使各國政府紛紛調整政策和監管措施,以促進電子支付的普及和應用。台灣作為亞洲經濟體的重要一員,也在積極應對這一趨勢。金管會於 2024 年 6 月 27 日宣布的三大鬆綁措施,旨在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提升金融科技創新能力,並提高支付服務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金管會此次政策鬆綁的主要目標包括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提升金融包容性、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提高支付服務安全性和便利性。因為電子支付的普及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放寬限制,金管會希望促進電子商務和相關數字服務的增長,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而透過鬆綁政策可以讓更多人在傳統金融體系中被排除在外的群體獲得便捷的金融服務,縮小金融服務的覆蓋差距。此外,放寬監管限制,鼓勵新興支付服務提供商進入市場,將會促進市場競爭,提升整體服務質量和創新能力。引入先進技術和安全措施,提升電子支付的安全性,增強消費者信任,同時提高支付服務的便利性。
在全球電子支付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台灣希望通過政策調整和創新,去提升自身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這不僅僅只是提升在地市場的服務品質,還包含推動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拓展和競爭。通過借鑒其他國家在電子支付領域的成功經驗,如中國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歐盟的支付服務指令(PSD2)以及美國的多層次監管體系,台灣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電子支付政策,推動電子支付的普及和創新,提升整體經濟的數字化水平。
金管會期望此次鬆綁政策在未來幾年內得以實現多重經濟和社會效益,包括促進經濟增長、提高金融服務的普及度和可及性、提升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以及在國際舞台上樹立良好形象。這些措施將帶動電子支付行業的發展,推動的相關產業如金融科技、數據分析和網絡安全等領域的進步,希望能夠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數字經濟生態系統。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台灣將在全球數字經濟浪潮中占據重要位置,這也為未來經濟發展奠定了殷實基礎。
電子支付的興起
臺灣電子支付產業的興起源於科技進步、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民眾對數位交易便利性和安全性需求的增加, COVID-19 的疫情讓無接觸的電子支付的使用頻率高漲,因其交易方便快速的特性也讓電子支付的使用者逐年增加。
一、政府政策推動
由於政府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的發展,制定了多項政策和法規來鼓勵電子支付的使用。如,2015 年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FSC)提出了「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明確了電子支付的法律框架,並設立了相關監管機制或是疫情間為促進經濟而發放電子消費券、提供電子支付優惠和折扣等,刺激了電子支付的使用,推動了市場成長 。此外,政府也提供了稅務優惠和補貼,吸引企業和消費者採用電子支付。
二、技術進步和普及
隨著行動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電子支付的技術門檻大大降低。各大支付平台不斷改進支付技術,以提高了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NFC 技術、QR 碼支付和指紋識別等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子支付變得更加快捷和安全。
三、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
電子商務在臺灣的迅速發展也促進了電子支付的普及,先期疫情時許多小微企業面臨經營困難,因而轉向線上銷售作為求生存的重要途徑,政府和各大支付平台也提供了多種支持措施,幫助這些企業快速適應數位化經營模式,並引導他們使用電子支付,這使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網上購物,且使用電子支付作為主要支付方式。平台如 PChome、Momo 和蝦皮購物等,都與電子支付平台緊密結合,促進了電子支付的使用。
四、 消費者習慣的轉變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數位化生活的普及,消費者的支付習慣也在逐漸轉變,尤其是疫情期間,因各類實體商店受限於防疫措施,導致無接觸式購物需求激增,使得消費者和商家被迫加速數位轉型,讓更多人開始使用電子支付進行日常消費和交易。線上支付成為無接觸交易的首選方式,避免了現金交易可能帶來的病毒傳播風險,促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接受和習慣於使用電子支付進行日常消費,無論是在線上購物、線下購物還是支付各類生活費用,電子支付都逐漸成為首選。
五、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的推動
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在推動電子支付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積極推出多樣化的電子支付產品,如行動支付、電子錢包和聯名信用卡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這些機構還通過大規模的市場推廣活動、優惠活動和現金回饋來吸引消費者使用電子支付。如,悠遊卡、一卡通等交通卡的電子支付功能不僅應用於交通領域,還擴展至便利商店、超市等日常消費場景。此外,科技企業如 LINE、Apple、Google 等也紛紛推出自有的支付平台,如 LINE Pay、Apple Pay 和 Google Pay,這些平台依靠其龐大的用戶基礎和便捷的操作體驗,迅速佔領市場。科技企業還通過不斷創新,提升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增強了用戶對電子支付的信任感。這些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共同推動,使得電子支付在臺灣得以快速普及,改變了消費者的支付習慣,並促進了整體市場的數位轉型。
六、 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提升
電子支付平台不斷加強支付安全措施,包括使用雙重認證、加密技術和即時監控系統,確保交易的安全性,減少詐騙風險。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消費者對電子支付的信任度,促使更多人選擇使用電子支付進行日常交易。其次,電子支付的便捷性使得消費者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支付,無需攜帶現金或排隊等待,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非現金支付方式的差異: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
非現金支付方式也不僅僅只有電子支付,這些支付方式各有其特點和應用場景,行動支付強調支付工具的移動性和便捷性,第三方支付強調由第三方機構提供服務,而電子支付則是涵蓋所有數字化支付形式的廣義概念。
行動支付:是指利用使用「行動裝置」(像是手機、平板電腦、穿戴式手錶…)為載體,綁定信用卡、存款帳戶、點數抵扣等方式結帳都可稱為「行動支付」,目前常見的方式有兩種,分為「感應式支付」及「掃碼式支付」。感應式支付主要透過 NFC 技術,讓行動裝置靠近付款裝置,即可成功完成付款,例如 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台灣 Pay 等,是所有行動付款中最快速方便的交易方式;而「掃碼式支付」則是使用「行動裝置」由消費者出示 QR Code 條碼或掃描店家的 QR Code 完成付款,常見的有 LINE Pay、一卡通 MONEY、街口支付、台灣 Pay、悠遊付、橘子支付等等。
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基本上是一種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的支付方式。買家的購物款項首先被第三方支付公司保管,待確認收到商品後,再將款項轉給賣家,當然有一些第三方支付業者是不管東西有沒有送達的,就單純只是一個代收代付的執行。這種支付方式原本是經濟部的管轄,現在改成數發部監管,例如 LinePay 即屬於第三方支付服務。不過第三方支付業者的代理收付交易餘款平均的每日金額超過20億元時,就必須「升級」申請電子支付執照。
電子支付:電子支付不僅包含了剛剛第三方支付的特點,還提供轉帳、儲值和提款等功能,由於註冊相對繁瑣,須經身分認證等實名制程序,或是規定須綁定銀行帳號等。電子支付業者須向金管會申請,經核准後才能開辦。目前除了20家金融機構的兼營外,還包括街口支付、一卡通 Money、悠遊付、icash pay、全盈 + PAY、全支付、橘子支付、Pi拍錢包、歐付寶、簡單付等9家專營業者。電子支付業者的註冊相對複雜,需要經過身份認證和實名制程序,監管的強度也相對高很多。
總結來說,行動支付強調的是使用行動裝置進行支付的便捷性,第三方支付則專注於交易過程中的資金移轉,而電子支付則涵蓋更多功能,包括資金的轉移和管理。
首圖來源: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99588